布施、持戒、忍辱,可谓是“日常修行三件套”,打的是组合拳。而且,也根本不必去找什么专门的修习方式来修,因为这些全部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中,通过做人做事的境遇来修炼、来体现、来检验的,隐藏在我们的待人接物和言行举止之中的。
正所谓“平常心是道”,理论知道得再多,嘴上能够讲得再好,都不如一个与你作对的环境和人来得真实有用。
忍辱不是强求打不还口、骂不还手(尽管历史上确实有修行人能够通过这样来修行),更不是强压怒火,其核心意思是,面对外境,内心安宁,如如不动。《瑜伽师地论》里这样概括:不愤怒、不报怨、不怀恶——那些事情是确实发生的,的确也有对错之分,但我的内心可以不爆发负面情绪,没有攻击行为,心里不留存怨恨。
定课
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我们很容易怀疑或攀缘,是不是还有什么更加高大上的修行法门,但其实最适合大多数人的修行诀窍就是“做定课”。不仅能安定身心、坚固信念,而且能够感通诸佛菩萨加被、护法龙天护持。如果连定课都做不到,就更别妄想快速成就了。
寺院里的僧众,每天至少有早课和晚课两堂功课,而作为佛弟子也应该选择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给自己设置定课。一次定课的时间长短,根据安排的内容来定,重点在于能做到每日持续不断,固定成为习惯后,再可以逐渐增加时长。
先对佛像问讯、上供,如果家里没有供佛像,最简便易行的做法,也可以对着经书上的佛像问讯,供养一杯清水。然后,按照自己修行的法门或意愿,可以选择持念某一位佛菩萨的圣号,或者诵一部经、一段喌。例如《心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普贤行愿品》《大悲咒》等......结束时,做一个回向。
回向
布施行善后要做回向,礼佛诵经后要做回向,定课结束时要做回向,每日结束时要做回向......一天结束时,也应将所有善业和功德悉数回向。
回向的意思就是把所做的功德收拢起来,指向一个“受益”的方向。不收拢,功德会逐渐散失,如同随手摆放的物品,急用时根本找不到。指向一个方向,好比指定存在某一个账户,专款专用。
回向不需要统一格式,但有一些常用的回向文可供参考。最常用的有“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看起来是把功德回向给了众生,但实际上对自己不仅没有损失,反而更有增益。佛陀曾有过比喻,一根火炬可以点燃许多火炬,它自身的光亮不会因此减弱一分。
在生命的轮回中,世间的亲友和财富都带不走,唯有业随身。每日如法回向,往昔有怨仇的可以解怨释结,没有缘的可以结下善缘,既是自利,又能利他。
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
并不是一张白纸
而是带着往昔的“业力账户”
每一天的安稳生活都是在消耗福报
惜福是节流培福是开源
相比“柴米油盐酱醋茶”
请记得每天发愿、忏悔、布施
持戒、忍辱、定课和回向
这才是我们每天更应该关心的
天天不空过,日日是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