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生命关爱丨明来处、知去处、晓归处

华网禅语 2024-01-15 16:06:50

祭祖,看似是祈求祖先庇佑。但归根结底,是我们在茫茫世间,定位自己的过程,明来处、知去处、晓归处。

在全国的很多地方,过年前后都会有祭扫先祖或在家祭祖的习俗。在中国人的心中,祖先就是我们的“保护神”!全家一起准备供品、点上香烛,怀念先人的同时,祈求祖先保佑,诸事顺遂,平平安安!

然而,祭祖不只是一个习俗或形式,祭拜的时候我们心里想的究竟是谁?对自己的祖先、祖辈又了解多少呢?

· 明来处丨在广东岭南,有着许多的祠堂。除了市中心密集的商业区,几乎街街有、处处有。平日不过节时,也常有老奶奶搬着小马扎坐在门口晒太阳、剥豆角。她们很厉害,对自己的宗族了若指掌,谁进去报个名字,立刻就知道他祖上是哪系哪支,爷爷父亲姓甚名谁。

有位年轻人曾经分享,当年高考时想报考医学 ,却遭到父亲极力反对,两人大吵一架,陷入冷战,他一气之下独自返回乡下老家。没想到刚进村口就迷了路,见到一旁宗祠大门敞开,便想着进去问问。

恰巧在门口遇见一位老奶奶,头发花白,伛偻着背。刚报上父亲名字,她脱口而出,“哦呦,你是阿豪的孙子!”说罢,热情地拽着他的手,邀他进去喝茶。闲话一轮,才知道爷爷“阿豪”年轻时是位心善的村医,遇到村民买不起药还要倒贴,家里快穷得揭不开锅,饿得孩子们都有了怨声。最后,爷爷实在没办法,放弃了行医,去照相馆里打工糊口。

他一下子明白了父亲的阻拦来自幼时苦难的经历,又知晓他的软心肠,在行医不易的当下,担忧他的未来。心中的怒气消散了,他重新认识了爷爷,理解了父亲,也回头审视自己:学医的念头,究竟是一时兴起,还是能够长久坚持。

· 知去处很多不了解佛法的人,会觉得佛法悲观、消极,因为它让我们“逃避”现实。但这是佛法的真实义么?

释迦牟尼佛知道,生老病死是任何一个人都没办法逃避的,只有面对,所以他教给我们的方法全都是面对的方法,没有一个是逃避的方法,因为逃避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所谓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躲过了一世,也有生命的轮转,要面对的问题始终是要面对的,也只有面对。那该如何面对呢?

佛法讲要以“无常、无我、无自性空、缘起”的认识面对世界,这样我们就可以如实的感知这个世界,路过这个世界。虽然只是路过,但亦不是空过。

每逢清明、中元或过年,一家人备菜、点香、祭拜先祖,总有长辈要拉着小辈讲一讲故人故事:比如太爷爷身体好,以前最喜欢什么运动,最爱吃什么菜,闹过什么笑话;太奶奶什么手艺好.....有的还会拿出族谱翻一翻,指着上面的名字,说说他们的近况......

族谱上,一条条线串连着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姓名,父亲、爷爷、再到祖祖辈辈的名字,跨越时间与空间,连接着过去和现在,以及无数人的一生。最后,这条线的尾端,落在了我们自己的名字上,才恍然明白,原来这条来时的路,记录了我们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济群法师在《认识自我的意义》中说道:

说到无我,很多人会感到费解,“我”明明在这里,会说会笑会动,怎么就无了呢?其实佛法所要无的,并不是缘起生命的显现,而是对自我的错误认知。只有撤除误解,我们才能透过现象,找到内在的生命本质,那就是觉醒的心。

缘起,即生命现象由众多条件和合而成,主要有物质和精神两类。所谓物质,如西医所说的骨骼、肌肉、内脏,中医所说的经络、穴位等。所谓精神,如唯识讲到的八识。其中前六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我们能感受到的部分。

此外,还有我们感受不到的潜意识,即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后者储存着生命延续过程中的全部经验。我们的所思所言所行,都会在阿赖耶识留下种子,形成力量。一旦条件成熟,又会生起现行,并由现行形成新的种子。这些都是遵循因缘因果的规律在发生,由如是因感如是果,并没有作为主宰的“我”。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是假我,何必要管它?何必要修行?要知道,“假”并不是没有,所以我们饿了要吃饭,病了会难过。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这个假我会实实在在地干扰身心,给生命带来无尽痛苦。

唯识宗讲到三性,就是以依他起为中心,将认识缘起作为修行的分界点。正确认识缘起,就能通达空性,成就解脱;错误看待缘起,则会导向烦恼,轮回生死。所以“我”虽然是假的,但也是借假修真的重要工具。

每个人都希望成就更好的自己。什么是更好的自己?世人往往只看到外在形象、功名利禄,也有人会内外兼修,重视兴趣爱好、文化修养。但这些只是表层的精神活动,更深层的,是我们的心态和生命品质。

这两点才决定我们是什么样的存在,是无明、烦恼、颠倒的存在,还是智慧、慈悲、善良的存在?是自己痛苦,也给别人制造痛苦;还是自己欢喜,也给别人带去欢喜?

我们是什么样的存在,取决于假我的成分。如果由不良心行组成,就会持续不断地制造痛苦。

比如那些贪心很重的人,没钱痛苦,有了钱依然痛苦,因为他还想得到更多,永不满足。不解决贪心的话,这种苦是没完没了的。就像体内感染病毒之后,随时都在制造问题,引发疾病。所以说,对假我的认识和改善非常重要。

· 晓归处丨祭拜祖先,看似是祈求祖先庇佑,但归根结底,是我们在茫茫世间定位自己的过程。些早已远去的亲人会在我们的言语里、我们的思念中再次鲜活。被祭拜的先祖们,他们就只是换了个地方活在我们心里,只要我们在,他们便在。人生的意义,有时不在我们的寻找中,而在我们的存在中。我们是家族这个整体中的一环,既代表了自己,也代表了所有人,是传承,也是希望,有来路,也有归途。他们也在用这样特殊的形式告诉我们:珍惜当下,用心生活,你的存在,就是未来。

宗萨钦哲仁波切在死亡并非结束中写到:有一个类似的印度故事讲得很好。有一个人总是向克里希那祈求,一天他梦见口渴,在梦中四处讨水喝,然后有人给了他水。但这水变成了大洪水,他被洪水冲到一个全然陌生的岸边。他不知道该如何回家,也不知道该如何联系他的妻子与小孩,年复一年,他寻觅归途。后来,他遇见一个女孩,和她共组新的家庭。日后的一天他去取水,从湖面上看见自己的倒影,垂垂老矣,脸上爬满皱纹,胡须灰白。他感到莫名的悲伤,忆起了前妻,而就在此刻,他突然从梦中惊醒,看见克里希那出现在他面前,并对他说:“你怎么了?你要喝水我就给你水了!

我提这个故事是想说,当这个人从梦中惊醒,他失去家庭、重组家庭等事件所经历的时间,都在一瞬间消失。由于文化的影响,我们大部分人以为转世是换一个身体,解脱要在很久的将来才会发生,但我们不应该以为到将来才会发生这种事。当那个人看见自己在湖中的倒影,感到非常悲伤,正是在那时他惊醒了,也许是看见自己倒影时所产生的悲伤使得这个梦结束了。因此佛教徒相信,转世会持续不断,直至摧毁相续的因缘到来,这是他们理解的方式。这个因缘就是赫赫有名的“证悟”,证悟意指从轮回相续中觉醒。

我之所以提这些,是因为如果不具备上述的观念,死亡就意味着什么都没有——死亡实在毫无意义、毫无用处,也不值得讨论,因为它是结束。但依照佛教的观点,死亡并非结束,死亡并非你最后一次说再见的时候。你最后一次说再见应该是在证悟之前的那一刻,而在那一刻之前,有太多假的再见。因为一再重生,我曾经多次做你的丈夫,多次被你抛弃,多次为你而死;我曾多次被活炸,只为满足你的口腹之欲,反之亦然。这就是佛教徒的思维方式。如果你能接受这样的观点,我们才能稍微谈论死亡,这个议题也才会有意义,才会显得重要。

事实上,死亡或临终是我们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时刻,需要好好讨论,因为在死亡的时刻,你拥有一生当中最好的机会。你得到这样的机会,不是因为你是一个认真的求道者,不是因为你去寻求然后才得到它,事实上我们大部分人并不会去寻求死亡。死亡降临,是因为它是这整个生命过程的一部分。如果懂得运用这机会,它会是个不寻常的加持。

部分文字来源:上海玉佛禅寺、济群法师、宗萨钦哲教言

  责任编辑:印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