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梵音 视频

你做得了“自心”的主吗?从“心不由己”到“运心自如”的九大步骤

柘荣东山寺 2025-08-28 15:34:16

咱们修禅定,说白了,修的是啥?修的就是一种掌控自心的能力。


你能不能做到,不该想的时候就不想,该做一件事的时候就能安下心来去做?


所以啊,我们每个人都得学会了解自己的内心,搞清楚自己到底在个什么状态。


这个“九住心”呢,就好比是一个从“不会用心”到“学会用心”的完整流程。


整个过程,就是为了让心能安住,既没有散乱,也能牢牢地缘在一个地方、维持得住。等到没有昏沉了,你再慢慢地把劲儿松开,学会不用力,别死死地抓着你那个所缘境。


只要能维持住,那个力量用得越小、越松,效果就越好(当然了,可不是让你懈怠放逸啊),慢慢地就能达到一种“等持”的状态。


你要是一直在那儿使猛劲,作意太强,那心就会很粗,是没办法得定的。


要知道,在修定、训练心专注的这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它深、浅、粗、细的差别。


那什么叫“住心”呢?


就是你的心,能专注在所缘境上,并且能专注多久。这个能力,就是“住心”。而这九个层次的“住心”,它们共通的一个特点,就是没有散乱。


“九住心”这个工具特别好,它可以帮我们判断自己修到哪一步了,就像一面镜子,可以随时拿来分析、检验我们的心态。



《瑜伽师地论》、《现观庄严论》、《阿含经》、《菩提道次第略论》这些大经大论里,只要讲到禅修,都离不开“九住心”。


作为欲界定的层次,它其实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就算咱们自己没修到那个份上,也能把它讲明白。


咱们拿“听课”打个比方:


此时此刻,你专心听我讲课,脑子里没别的杂念,这就叫初住。


可这状态持续不了太久,一不小心就走神了,但你立马能察觉到,又把心给拉回来,继续专注听课,这就正念


慢慢地,你专注的时间变长了,80%的时间都能保持专注,感觉不那么辛苦了,这就好比是覆审住……


你看,这就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经文里说:「于彼住中差别有九」,意思就是说,“住”的深浅程度,有九种差别。


一、初住:「若于最初学缘境时,其心坚执名最初住。」


这个时候,就是让你“死心眼”,只管好你的所缘境,把心收回来,聚精会神,别让它往外跑。


修禅定有松有紧,刚开始这个坚执的阶段,就是要用力大一点,跟自己那个散乱的老毛病对抗,得拿出全力以赴的劲头来。


二、正念住:「次于后时令其正念流注不断,名正念住。」


所谓“正念”,就是心不能离开目标。你得锁定它,别让它跑了,要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地安住。



刚开始修,心肯定不习惯,会乱动,感觉不舒服。这时候怎么办呢?


要“挫令微细”,就像拿个锉子,把一块粗糙的木头反复打磨,直到它变得光滑,让心慢慢澄净下来。


三、覆审住:「若依托此有乱心生,更覆审查缘境而住,名为覆审住。」


在持续专注的过程中,偶尔还是会溜号,一不小心被干扰,把所缘给弄丢了。这时候,你得立刻把它再找回来。这个“覆”字,通“复”,就是返回、回来的意思。


四、后别住:「次于后时转得差别,名后别住。」


这个也叫“近住”。功夫到这儿就又进了一步。心念刚一动,还没跑远呢,你就能警觉到,马上就把它拽回来。


这说明你那颗习惯向外跑的心,开始转向了,往内收了。


五、调柔住:「次于后时对治生起,心得自在生欢喜时,名调柔住。」


从这里开始,就能对治内外的一些烦恼了。调伏了,心就变得调柔


你的身心已经慢慢习惯待在这个所缘境上了,对外面的五欲六尘越来越没兴趣,身体和心理都会产生变化,会出现一些觉受(比如“八触”:动、痒、轻、重、滑、涩、冷、暖等等)。


这个时候,心会特别安稳、愉悦。


六、寂静住:「于此喜爱,以无爱心对治生时,无所爱乐其心安静,名寂静住。」



前面不是说有喜乐的感觉生起来了吗?人一有这种舒服的感觉,就容易贪着,舍不得。


这时候就要警惕了,要用“无爱心”来对治,平等地看待它,把这个情绪降下来。


因为这个“喜”会干扰你的定心,你必须得把它舍掉。就像修四禅,“离生喜乐、定生喜乐、离喜妙乐、舍念清净”,都是一层一层地把前面的好感觉给舍掉,最后才能平等地安住在境上。


七、降伏住:「次于后时所有已生未生重障烦恼为降伏故,名降伏住。」


到了这一步,已经能把烦恼给伏下去了。


内心的“”(贪、嗔、昏睡、掉悔、疑)、“八随烦恼”(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都能被压住。


前面的“调柔住”,只是对外界的欲望没了兴趣;到这里,连内在的这些烦恼念头,也都被压下去,不让它起来了。


所以说“定能伏惑”,就是这个道理。


八、功用住:「次于后时以加行心于所缘境无间随转一缘而住,名为功用住。」


这时候,还需要用一点点力,把那些最细微的昏沉和散乱都给对治掉。


“一缘而住”就是“心一境性”,心里只有一个专一的念头,特别沉静,干净得不得了。


心和境之间几乎没有缝隙,连“离开”的念头都没有,完全是绑在了一起,达到“专注一趣”。



不过呢,到这第八住,还都是在用力的过程。


九、任运住:「次于后时于所缘境心无加行任运随流无间入定缘串习道,名任-运住。」


到这儿,就千万别再用力了,平平等等地维持在这个状态就行。你不用功,不使用方法,心也不会散乱昏沉了。


“任运随流”有点像惯性的作用,你不需要刻意去用心,它也能自然而然地运转,不会间断。


为什么能这样?因为“缘串习道”,前面你一直反复地练习,最后形成了一种习惯


到这里,才真正能叫“定”了(无功用)。


经文最后总结说:「此之九种心不流散,名之为住」,这九种状态,心都不会离开所缘境,所以叫“住”。


「应知以此不散之言,与坚执等皆相配属」,这里是说,前面这九种住心,虽然状态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对所缘境做到了“不散、不异、不离”。


总的来说,从初住到调顺住,我们对治的基本上都是散乱


等到了寂静住,就要开始对治昏沉了。


修行啊,首先得过了“掉举”这一关,可当你安住久了,又很容易犯困,生起昏沉。


昏沉一起来,就要用寂静住里讲的方法来对治。


直到你达到最极寂静的时候,那些最微细的昏沉和掉举会同时冒出来,这时候也一样要对治掉。

  责任编辑:勉淳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