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随佛学与恒顺众生是普贤十大愿中极为重要的两个大愿,一者上求佛道,一者下化众生。
上求下化,悲智双运,最终才能福慧圆满。
对于数之不尽的众生,如果能根据他们的习惯、需求,逐渐引导他们远离苦海、获得安乐,就是所谓的“恒顺众生”。
学佛要慈悲,但不是要我们做个“滥好人”
这就有几点要求:
一是要有同理心,放下诸如“我这是为你好”“听我的准没错”这类以自我为中心的执念;
二是要有慈悲心,随顺的对象是一切众生,而非局限于我们亲近、喜欢的人;
三是要了解众生,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情况,就很难给他合适的帮助;
四是要有智慧的判断和善巧的方法,恒顺众生不是要我们做个“滥好人”,去随波逐流、百依百顺。
试想如果一个人在做坏事,我们还去顺从他,岂不是和他一同堕落吗?
如何随顺?
根据《普贤行愿品》记载,随顺可以从转化、发愿两方面来修行。
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
一是“随顺而转”。
转是转化,转化我们自己的凡夫心,有了一定的慈悲和智慧后,再来转化他人,从恶转向善,从愚痴转向智慧。
在佛菩萨的心目中,一切有情都是平等无二的,所以随顺起来并不困难;
但我们还是凡夫,不具有佛菩萨那样的慈悲心行,对于自己的好友、宠物还能随顺,要想随顺更多众生就比较困难,所以第一步要转变心念。
经中菩萨告诉我们,要观想一切众生在轮回中都做过我们的父母、师长,有生养、教育、培福之恩,由此生起报恩心。
然后将这份报恩心不断强化,将我们的凡夫心转变为慈心、悲心、增上心和菩提心。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学佛要慈悲,但不是要我们做个“滥好人”
二是发愿,有愿力才有动力,经中列举了四个例子。
对于有病苦的人,我愿施医施药;
对于迷路的人,我愿指引正路;
在昏暗的夜里,我愿作明灯,予人光明;
对于贫穷苦恼的人,我愿使他得到财富宝藏。
这是字面上的理解,更进一步的就是:
对于心存烦恼的众生,我愿用佛法来帮助他彻底解除病苦;
对于迷茫颠倒的众生,我愿用佛法,如八正道、戒定慧三学等,指引他走上正道;
对于不明因果的众生,我愿用佛法的光明来让他生长智慧;
对于没有福报的众生,我愿授予佛法,使他修福修慧,福报圆满。
结 语
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
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
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经中告诉我们,随顺众生便是在供养诸佛,能够令众生欢喜,便是令诸佛欢喜。
为什么这么说呢?
学佛要慈悲,但不是要我们做个“滥好人”
对于佛法修行而言,众生比佛菩萨更为重要,就像经中所说,众生是树根,佛菩萨为花果,没有树根就没有花果。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佛菩萨是佛弟子的修学典范,他们已然福慧具足,不需要我们为他们做些什么,而众生则更需要我们的帮助。
诸佛出世,本就是为了利乐众生。如果我们能随顺众生,就是在做诸佛菩萨所做的事。如何能不生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