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作梵讲师与都讲升高座后,呗师开始作梵。维那与呗师皆在下座,所以称“下座一僧作梵”。道宣《四分律行事钞》中说:“楗稚(椎)声绝,先赞偈呗”[34],在唐代法照《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中有作梵的赞偈:
云何梵?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35]
根据唐代道世《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呗赞篇赞叹部〉的解释,这首偈出自《涅槃经》,[36]在北凉昙无谶译的北本、刘宋慧严的南本中看到这首偈,而东晋法显的译本只看见开始的两句。[37]
在圆仁的记载,呗师作梵的偈子是上述的后部分:“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这是呗师独自唱的。呗师唱完后,大众同音唱“戒香、定香、解脱香”等偈子。在唐代智昇《集诸经礼忏仪》中,我们看到作梵的偈子:
云何梵?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光明云台遍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熏证寂灭。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38]
但是,宋、元、明三本是将“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放在“究竟到彼岸”后面。同样,在敦煌文书S.2580看到“行香说偈文”:“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台遍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熏证寂灭”。[39]所以,刚好与《集诸经礼忏仪》相同,那么大众应该同音唱:“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台遍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熏证寂灭”。从而,证明圆仁的记载是正确的,而《集诸经礼忏仪》可能是因为印刷的时候出现误差。
在作梵的时候,如果有施主,应该配合施主拈香,大众同音唱“如来妙色身两行偈”,而不是“戒香、定香、解脱香”。在S.6551《佛说阿弥陀讲经文》中说:“升坐已了,先念偈,焚香,称诸佛菩萨名”。[40]行香偈是出自《胜鬘经》〈如来真实义功德章第一〉:“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是故今敬礼。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归依。”[41]
(3)唱经题、散花一般俗讲在都讲唱经题前,都有押座文,由于圆仁的记载都没有涉及。在寺院的僧讲中,由于仪式十分隆重,不需要押座文来镇座静众。[42]作梵后,由都讲唱经题目,“新罗一日讲仪式”中说:“南座唱经题目,所谓唱经长引,音多有屈曲。唱经之会,大众三遍散花;每散花时,各有所颂。唱经了,更短音唱题目。”都讲唱经有一定的韵律长短,在唱经的时候,同时由散花师散花三遍。但是,唱经题有时由讲师自己兼任,如“赤山院讲经仪式”中说“讲师唱经题目”,P.3849中“唱日法师自说经题了”,《续高僧传》〈法韵传〉说:“每有宿斋,经导两务,并委于韵”。[43]
(4)开题讲经经过前面隆重庄严的准备,正式的讲经才开始。首先,由讲师开题,科判经文为三分。三分经文常见于讲经文写卷中,如P.2133《金刚般若波罗密讲经文》逐句解释本经后,最后说:“上来有三:一序分,二正宗,三流通”。[44]以“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科判经典始自东晋道安,如《续高僧传》〈僧旻传〉中说:
昔弥天释道安每讲,于定坐后,常使都讲等为含灵转经三契,此事久废。既是前修胜业,欲屈大众各诵《观世音经》一遍。于是合坐欣然,远近相习。尔后道俗舍物,乞讲前诵经,由此始也。[45]
同样的记载,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赞咏之礼〉中可以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