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竞争力,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要看能不能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本身便构成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大标识性概念,也为中国自主的民族学、历史学、政治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等知识体系构建创设了重要前提条件。总书记指出:“西方很多人习惯于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没有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这样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中华民族有自身独特的历史,解析中华民族的历史,就不能套用西方那一套民族理论。”要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必须深刻理解中华文明史;要深刻理解中华文明史,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客观事实和必然逻辑,清晰阐明了中华民族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独特发展路径。这种建立在把握历史规律之上的科学认知和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不断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关键也是“两个结合”。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华传统历史观的结合,阐明了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逻辑。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发展史,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其是非曲直,避免以今非古、以偏概全;必须自觉运用好“两个结合”这一“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以中华文明特性和中华文化认同为基础,以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为根本,以交往交流交融和社会互嵌为联结,坚持守正创新的基本方法,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
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积极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要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必须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要“以马为魂”、“以中为根”、“以西为镜”、以“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为根本方法,研究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历史底蕴、文明内涵和独特优势,着力解决我国民族学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所左右的问题,对西方民族学理论开展“起底式的反思”,积极建构中国特色民族学自主知识体系,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的建设,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四梁八柱”转化为教材,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以学术讲政治、以历史释原理,建构中华民族历史新叙事,系统性讲好“多元与一体”故事、“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故事、“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故事、“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