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
据载,五代梁时有一位奉化长汀人,称他“长汀子”,于岳林寺出家,法名“契此”。他长得蹙额皤腹,笑口常开,常杖荷一布袋,向人行乞,自称:“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人称“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常在雪窦寺弘法。其举止虽看似疯癫,实则蕴藏深意。乃是以种种应化事迹教化众生,使令悟晓真谛。
布袋和尚在圆寂时曾自作一首别世偈:
“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
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从此,随着其传奇逸事的流传,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化身的说法便日渐传扬开来。
雪窦山也因此被世人奉为弥勒道场。
3
五大名山
雪窦山为弥勒道场,在佛教界早有公论。
1932年,太虚大师就任雪窦寺方丈,弘扬“慈宗”,并将雪窦山奉为佛教五大名山之一,奉雪窦寺为弥勒根本道场。
民国二十三年(1934)高观庐、何子培编纂的《实用佛学辞典》中“四大名山”词条中说到,“近有主张,于四大名山外,加奉化雪窦寺弥勒道场,为五大名山。”
1985年,奉化县政府及宁波市佛教协会邀集省内外诸山长老,成立“修复雪窦寺筹委会”。1987年中佛协赵朴初会长视察雪窦寺时曾寄语:“雪窦乃弥勒应化之地,殿内建筑应有别于他寺,独建弥勒殿,并称雪窦为五大名山。”
1988年,雪窦寺正式对外开放,接待中外游客,服务四方信众。2005年,经国家宗教局批准,开始建设露天弥勒大佛。
2006年,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题写“人间弥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