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可大师(487-593),俗姓姬,虎牢(又作武牢,今河南成皋县西北)人。他年少时学习儒学,博览群书,对老庄易学亦有所研究。出家以后,精研三藏法典,大约四十岁时,得知天竺沙门菩提达摩在嵩洛(今河南嵩山、洛阳)游化,即礼他为师。慧可拜达摩为师后,苦心学习了六年,精心研习了大乘佛法的要旨。在达摩祖师圆寂后,他在黄河近边一带隐姓埋名、韬光晦迹,但因早年已驰名中原内外,许多仁人志士慕名前来求知问道,他只得应机说法,为众人开示心要,一时道誉甚广,为人尊崇。
01为弘佛法降凡间
北魏孝明帝年间,在虎牢关下,有一户姬姓人家,全家都是道教的虔诚信徒,姬老爷年过不惑仍然无子嗣,于是四处求医问道,祈望天降麟儿。或许是他的诚心感动了上天,亦或是医药的特殊功效,他最终如愿以偿,夫人顺利受孕。孩子出生的那一天,屋内闪出一道青光,光亮无比,当时吓得众人瞠目结舌。但姬老爷却兴奋不已,暗自思忖:“以后看书省油了。”于是给孩子取名为“神光”。
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像
据文献记载,神光自幼志气不凡,为人旷达,博闻强记,广涉儒书,尤精《诗》、《易》,喜好游山玩水,而对持家立业不感兴趣。神光长大之后,随父母信了道教,他天资颖慧,无论是儒家经典还是道家藏经都能一览无遗,更精通易理玄学,渐渐地这些知识已经无法满足聪慧好学的神光了。后来接触了佛典,神光深感“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于是便栖心佛理,超然物外,怡然自得,并产生了出家的念头。父母见其志气不可改移,便听许他出家。于是他来到洛阳龙门香山,跟随宝静禅师学佛,不久又到永穆寺受具足戒。随后,神光遍游各地讲堂,学习大乘佛教、小乘佛教的教义。经过多年的学习,神光对经教有了充分的认识,但对个人的生死大事仍然不得而解。
02断臂求法,礼拜菩提达摩为师
神光听说少林寺来了一位天竺高僧,精通大乘佛法,以“壁观”为修行法门,就坐在嵩山五乳峰的一个山洞里。于是,他便辞别了宝静禅师,前往少室山,来到达摩祖师面壁的地方,朝夕服侍。刚开始时,达摩祖师只顾面壁打坐,根本不理睬他,更谈不上有什么教诲。但是,神光并不气馁,内心反而愈发恭敬和虔诚。他不断地用古德“为法忘躯”的精神激励自己:“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就这样,他每天从早到晚,一直呆在洞外,丝毫不敢懈怠。直到有一年腊月初九的晚上,天气陡然变冷,寒风刺骨,并下起了鹅毛大雪。神光依旧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天快亮的时候,积雪居然没过了他的膝盖。
这时,达摩祖师才慢慢地回过头来,看了他一眼,心生怜悯地问道:“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
神光流着眼泪,悲伤地回答道:“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摩祖师道:“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即是说,诸佛所开示的无上妙道,须累劫精进勤苦地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方可证得。岂能是小德小智、轻心慢心的人所能证得?若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来希求一乘大法,只能是痴人说梦,徒自勤苦,不会有结果的。
达摩洞前的“默玄处”石坊
听了达摩大师的教诲和勉励,为了表达自己求法的决心,神光拿起锋利的刀子“咔嚓”一下砍断了自己的左臂,并把它放到达摩的面前,一时间鲜血染红了雪地。达摩祖师被神光的决心和虔诚所感动,知道他是个法器,便说:“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即是说,诸佛最初求道的时候,都是不惜生命,为法忘躯。而今你为了求法,在我跟前,也效法诸佛,砍断自己的手臂,这样求法,必定能成。接着,达摩祖师便收神光为徒,并为其取法号为“慧可”。
《宝林传》卷八载唐·法琳所撰《慧可碑》文,记载慧可向达摩求法时,达摩对他说:求法的人,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于是慧可乃立雪数宵,断臂表示他的决心。这样才从达摩处获得安心的法门。而“立雪断臂求法人”也成为禅宗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而广为流传。
少林寺后山达摩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