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西相法师:试论庐山慧远大师结社念佛的现实意义

社会环境使人们深感祸福难定,社会充满了世事无常,得失急骤,年命似露之感,时下盛行的般若思想已不能满足于度脱无常苦海,谈空说玄也不能避免朝不保夕的人生厄运,于是慧远大师便不得不重新思考、总结、度量适合于民众的修行方法,由此便产生了他独有的净土思想,成为教史上震古烁今的一代宗师。

(2)、慧远大师念佛思想的理论基础

由于早期佛教学者宣传三世义与世间二世义相矛盾,故也引起民间学者的反对,各自发表看法,有的甚至直接反对人死不灭的说法。所谓三世义是指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生死循环,无有穷尽的。而二世义根据儒、道的观点便可看出:儒家说:人为父母所生,死而为鬼,聪明正直可以为神。道家则说:人是父母所生,但可以长生不老,或者羽化而登仙。这样的三世观念虽然在社会中普遍传来,但一直以来并没有理论作为根据,也就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响,反对的人便提出个人看法,而认为真实的人便有所威慑,所以在《后汉记》中说:“王公大人观生死报应之际,莫不瞿然而自失。”慧远大师的三世说是承袭印度佛教业报的理论上的,直接提出三报说:

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

此一业报说对于解释人生不平等的困惑道理非常深刻,使得当时在患难中的人得到精神的依托。如有人认为人在现世为善为恶反遭不同报应,故慧远大师指出:“或有积善而殃集,或有凶邪而致庆,此皆现业未就而前行始应。”也就是说今生所造不一定今生得报,因而现生吉凶祸福也就不一定是今生所感。故而指出“谓积善之无庆,积恶之无殃,感神明而悲所愚,慨天丧之于善人,”的人全是由于“由世异典,以一生为限,不明其外。其外未明,故寻理者,自毕于视听之内”,的局限性,由此而建立了具有理论性的三世因果说。

慧远大师念佛思想的基本主张,持戒、专念、禅坐,可以感的定中见佛。这点也可以充分说明“志一”和“会一”的关系,也就是说慧远大师的念佛主张虽然是根据《般舟三昧经》,但是他对《般舟三昧经》的理解是建立在对“法性义”认识上的,可以理解为慧远大师是为了体证法性而选择念佛法门,并非仅仅为现在我们所提倡的往生,也就自然有了“苟求之无主,则渺茫何津”的感慨。说明慧远大师正是基于《般舟三昧经》而展开念佛的,慧远大师的念佛思想对后期影响非常深刻,其中特别是他的结社之举,更为后来学人所效仿,以下便谈谈慧远大师念佛思想对后期的影响。

三、慧远大师念佛思想的现实意义

慧远大师对净土宗最大的贡献莫过于结社念佛的史实,为今后的净土宗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特别唐宋以来欣慕庐山之风兴起许多念佛的社团。日本净宗先驱者源空在《黑谷上人语灯录》卷九提出中国净土有庐山慧远大师,唐代慈愍(慧日)和道绰,善导三流的念佛主张。唐代以来,聚会念佛规模日益扩大。据载,唐道绰每讲经散席时“人各捏珠,口同佛号”,其声“响弥林谷。”又如净土五祖少康:

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筑坛三级。聚人午夜行道唱赞,二十四契称扬净邦。每遇斋日云集所化三千许人。登座,令男女弟子望康面门,即高声唱阿弥陀佛,佛从口出,连诵十声十佛,若连珠状。

通过这两则记录可以看出唐代结集念佛共修的盛况。到了宋代,净业社团竞相建立,蔚然成风,尤以江浙地区为盛。如宋初淳化年间,净土七祖省常在杭州建净土社,而且得到王朝支持,这一时期上层贵族参与念佛社团以形成一种风尚。净土自宋以后,成为诸宗学者共同信仰的中心,经元、明、清乃至现在莫不如是,各宗诸师多效仿庐山慧远大师遗风,结社普劝道俗念佛。特别是明代弘扬净土有名者,如云栖祩宏、憨山德清、灵峰智旭等。清初有省庵实贤、彻悟际醒;居士中有周梦颜、彭绍升。民国以来,各地僧俗之间,结社念佛之风不断,到处莲社林立。

(责任编辑:)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