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对中国佛教祖庭的定义、历史意义和当代使命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中国佛教、祖庭、佛教中国化
历史证明,包括宗教形态在内的任何外来文化要在中国扎根成长,必须走中国化的道路,否则就难以为中国人民接受,难以存在和发展。比较而言,佛教是古来外来文化形态中实现中国化最成功的一种宗教。公元前后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以后,经过汉魏的初传、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普及、南北朝时期对佛教经典和义理的诠释和深入研究,至隋唐时期陆续形成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宗派,将经过六七百年中国化的历程划上基本完成的符号,从此进入作为民族宗教之一的佛教持续发展和进一步完善中国化的历程。
佛教中国化主要是围绕佛菩萨崇奉对象、以佛律论为基础的教义体系和僧众组织制度而进行的。随着体现民族化的佛教宗派的形成和发展,在佛菩萨崇奉对象体系中又增加了祖师尊崇的内容,而作为祖师驻锡、传法以及安置祖师墓塔的寺院便成为祖庭。
这里仅就中国佛教祖庭及其在当代的使命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敬请诸位请教。
一、祖庭——佛教中国化深入的产物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然而在现存翻译成汉文的佛典中虽有祖师却没有祖庭这个概念。为什么呢?因为祖庭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实现中国化过程中的产物,是中国佛教宗派中的开宗立教或有过重大建树的人物——祖师曾经驻锡和传法的寺院,也包括安奉祖师墓塔的寺院。
众所周知,在隋唐时期先后形成八大宗派: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律宗、禅宗、密宗。虽然八大宗派皆有自己的祖庭,然而因为在中国佛教中从未形成强烈的宗派意识,而在宋代以后诸宗融合日益普及和深化,再加上各地重要寺院属于国家,选拔任命住持并非将所属宗派作为决定因素,所以既没有形成具有严格体制的宗派组织,也自然没有由宗派管辖和传承寺院的制度。并且由于经历战争、社会动乱和历史变迁等原因,曾经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不少寺院遭到严重破坏。因此而造成两种情况:一是一些祖庭早已荒废乃至荡然无存,二是形成为几宗共奉的祖庭,反映了中国佛教具有的统合和融合的特色。
佛教祖庭既然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产物,那么每个祖庭自然蕴含着不同时期出现的杰出代表人物、佛教创新著作和思想、对当时和后世有深远影响的群体和法系等信息,有的祖庭甚至标志中国佛教传播和发展史上的新起点、新阶段。因此,对佛教祖庭的考察和研究是中国佛教史研究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二、隋唐以后各地著名的祖庭
在上述八大宗派中,智顗创立的天台宗最早。智顗逝世后,弟子得到隋朝晋王杨广(后即位为炀帝)的大力支持,在天台山建成国清寺。国清寺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祖庭,在南宋后期虽曾被列为朝廷管辖“五山十刹”中的“禅门十刹”之一,然而历经明清二代,它的天台宗祖庭地位从未动摇。此外,湖北当阳县玉泉寺是智顗所建,他在此讲过《摩诃止观》,故也是天台宗的祖庭。河南省光山县净居寺是智顗从师慧思受法之地,自然也是天台宗的祖庭。
在三论宗正式成立之前,因为南京栖霞寺是南朝三论学的中心,三论宗创始人吉藏是从此寺的法朗受法出世的,故栖霞寺和吉藏驻锡传法过的绍兴嘉祥寺是三论宗的祖庭。至于吉藏住过的扬州慧日寺、长安日严寺、延兴寺等早已不存。
法相宗因玄奘的崇高声望曾经兴盛一时。他译经所在的长安弘福寺、大慈恩寺也曾十分风光。现大慈恩寺与建有玄奘及其弟子窥基、新罗弟子圆测的舍利塔的兴教寺是法相宗的重要祖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