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作为一种雅文学,一直被认为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最能调动情感。而且诗歌与佛教向来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佛教“十二部经”中,伽陀是其中之一,又译为讽诵、讽颂、造颂、偈颂、颂、孤起颂、不重颂等,它本身就具足诗歌的特质。大师采用近体诗的表现形式,这对作品的表现力大有裨益。以其中的《怀净土诗》为例,大师采用七律的形式,一首诗五十六个字,如同楔入木板的五十六颗钉子,一字不可易。诗的语言通俗而洗练,如弹丸脱手,圆转流利。
此外,精严的格律(平仄规则)和工稳的对仗(中间两联)使诗歌形成一种特殊的美感。格律方面,由于遵循平仄相间的规则,使诗歌读起来有跌宕起伏、铿锵有力的韵律之美。对仗方面,由于每首诗的中间两联都各自相对,句对句,词对词,字对字,乃至颜色对颜色,数字对数字……两句之间气脉势均力敌,内容交相辉映,呈现出一种生动的对称之美。
如“鸳鸯对浴金池水,鹦鹉双衔玉树华”“金殿有光吞日月,玉楼无地著尘埃”“云开白月毫光满,雨过青山髻色深”“重重树网垂平地,一一华台接远天”“三圣共成悲愿海,一身孤倚夕阳楼”等,节录出来都是非常精美的对联。
楚石大师将极乐世界的色、声、香、光等种种庄严景象,结合诗歌形式上的格律、对仗等特点表现出来,使诗歌形成一种充满生机而又自然和谐之美。通过铿锵的韵律、工稳的对仗、鲜活的意象、炽热的情怀,将读者带入穷微极妙的极乐圣境之中,使人目不暇接,身心皆忘,俨然已是极乐中人矣。
4、“文以载道”的菩提愿心
在中国文论史上,“文以载道”有着悠久的传统。《礼》曰:“温柔敦厚,诗教也。”好的诗歌是能够陶冶性情的。印光大师曾经多次呵斥文人习气,反对一般人作“无聊诗文”,因为这会耽误修行,于法身慧命有害。而对于已经证得了念佛三昧的楚石大师来说,作诗不仅无碍于法身慧命,而且成了弘扬净土法门的善巧方便。
被莲池大师赞为“本朝第一流宗师”的楚石大师,对净土法门一往情深的情怀甚为动人。大师在《怀净土诗七十七首自序》中说:“余谢事闲居,作怀净土诗,劝同袍之士,及同社之人。凡有心者,悉令念佛。”作为一位禅宗祖师,楚石大师最希望众生能够通过读《西斋净土诗》,生起对念佛法门的信心,这是大师深刻鉴察众生根机而做出的智慧选择,也是大师菩提愿心的展现。
蕅益大师对《西斋净土诗》推崇备至,并将其收入《净土十要》中,成为净业行人的必读内容。蕅祖在《西斋净土诗赞》中说:“稽首楚石大导师,即是阿弥陀正觉。以兹微妙胜伽陀,令我读诵当参学。一读二读尘念消,三读四读染情薄。读至十百千万遍,此身已向莲华托。亦愿后来读诵者,同予毕竟生极乐。还摄无边念佛人,永破事理分张恶。同居净故四俱净,圆融直捷超方略。”
蕅益大师对楚石大师如此崇仰,甚至将楚石大师等同于阿弥陀佛,那么《西斋净土诗》就等同于阿弥陀佛亲口向我们宣演的妙法。一首首精妙绝伦的诗歌,如同一颗颗清珠,投入我们浊染的心水之中,水清月现之日,就是我们亲证本地风光之时。
结语
《西斋净土诗》如同一座绚丽夺目的七宝楼阁,处处是门,迈步即入。从每一扇门进入其中,都能见到极乐世界重重无尽的微妙庄严,移步换景,异彩纷呈。楼阁顶端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摩尼宝珠,功德光明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颗宝珠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我们能够读到《西斋净土诗》,这是稀有难逢的因缘,应当深加珍重。最后,以楚石大师的诗与大众共勉:“说著无常事事轻,饥餐渴饮懒经营。一心不退思安养,万善同修忆永明。净洗念珠重换线,坚持佛号莫停声。妄缘尽逐空华落,闲向风前月下行!”
本文选自《净土》杂志202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