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中国诗歌史上,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创作群体——僧人,他们创作的诗歌被称为“僧诗”。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创作群体,而且高手林立,佳作迭出。楚石大师的《西斋净土诗》,堪称僧诗中的翘楚,历来都广受欢迎。笔者乃一介罪恶生死凡夫,既无诗才,更乏修行,稚子观海,难以窥其一滴,但对于楚石大师的这些佳作情有独钟。借此机会,试从几个角度浅探《西斋净土诗》之美,聊博方家一哂。
1、“修辞立其诚”的真实心地
《周易·乾卦》曰:“修辞立其诚。”意思是说,著书立说要秉持一颗真实无妄之心。南宋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唯真诚方能感人。
古人说“文如其人”,由一个人的文章,确实可以反映出作者的心理状态。
初唐时期,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四人文才出众,并称“初唐四杰”,宰相李敬玄认为他们必当显贵,吏部侍郎裴行俭却不以为然。裴行俭说:“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旧唐书》)后来果然如此。可见,四杰文章虽好,但终究还是凡夫妄心的产物。《西斋净土诗》虽然也是采用诗歌的形式,但却有其独特之处,因为作者的“器识”与前者有本质的不同。
楚石大师自幼聪颖异常,后来披剃出家,二十九岁时夜闻鼓声而大悟,作偈曰:“崇天门外鼓腾腾,蓦札虚空就地崩。拾得红炉一片雪,却是黄河六月冰。”大师晚年退居天宁永祚寺,于西斋中力修净业。大师“日趺坐默观,大莲华出现,其华、茎、叶充满法界。有一如来,相好端严,坐其上。眉间白毫,放出光明,其光所照,楼台池沼,行树栏楯,众宝间错。水鸟天乐,皆演苦、空、无我之法。见观世音、大势至,在其左右,清净海众,前后围绕,皆得不退转地。从定而起,返观观者,空空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耳。”(《角虎集》)
楚石大师亲证了念佛三昧,因而得以在定中亲见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譬如下面这首诗:
却望金莲宝界遥,
楼台一一倚云霄。
黄莺韵美春长在,
玉树枝柔岁不凋。
流水有声随岸转,
好华无数逐风飘。
野人自选归来日,
何待诸贤折简招。
诗中起始“却望”二字统摄诗的前六句,告诉我们诗中所描绘的种种庄严,都是大师在定中亲眼见到的。尾联中的“野人”是楚石大师自称。当大师在定中见到极乐世界种种微妙庄严时,自然生起强烈的欣慕极乐之心,不需要极乐世界的诸佛菩萨传信,自己就选定了回归极乐的日子。
古人论诗,多主胸襟、性情诸说。所谓胸襟,盖指诗中的主体意识;所谓性情,盖指诗中的哀乐过人之情。然而究极而论,这些都还没有突破凡夫我执的范畴。楚石大师的诗已脱离了凡夫情见,字字句句皆是自己现量亲证的境界,内中洋溢着沛然莫御的净土情怀。
2、“无一字无来历”的师古精神
在诗歌创作上,北宋诗人黄庭坚主张“无一字无来历”,下笔必师法古人,有所依傍。刘勰在《文心雕龙·征圣》里说:“是以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他主张作诗论文,必要宗于经典。这里的经典,主要是指儒家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