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先生说:不了解佛教文化,就不了解中国文化,可以说没有佛教文化加入中国,就没有丰富多彩的中国语言文化。
佛教文化在中国流传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但提起佛教文化,许多人觉得那是一个很神秘的彼岸世界,与现实人生了不相关。但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与佛教不可分离,简直如空气一般。我国璀璨夺目的成语之中,与佛教相关的条目也是数不胜数。下面带您盘点一些跟佛教有关的成语!
头头是道
“头头是道”原是禅语,指得是开悟以后的境界:心境融合,内外打成一片,乃至吃饭穿衣、挑水打柴、一举一动,开口闭口,无一事不与“妙道”冥合,所谓“头头皆是道,法法本圆成(《续传灯录》)”。
古代诗人常用“头头是道”来形容通灵入妙的化境、禅趣。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学诗有“三节”功夫,“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
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中称誉杜甫《红樱桃》诗谓“此诗如禅家所谓信手拈来,头头是道者。”
头头是道,后亦用来形容语言、举动左右逢源,无一不合规矩。
恍然大悟
《观无量寿经》:“心生欢喜,叹未曾有,廓然大悟,得无生忍。”《景德传灯录·慧能大师》:“单蒙指教,豁然大悟。”后作“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完全明白了。
《红楼梦》第九五回:“王夫人也进屋里来了,见他这样,便道:这不用说了。他那玉原是胎里带来的一种古怪东西,自然他有道理。想来这个必是人见了帖儿照样做的。大家此时恍然大悟。”
《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安老爷这才把此番公子南来……因此辞官亲身寻访的话,从头至尾说了一遍。邓九公这才恍然大悟。”
森罗万象
即纷然罗列在眼前的一切事物,指天地万物。如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在宇宙的森罗万象中,我的胃痛当然不过是小事,或者简直不算事。”
森罗万象一词出于三国时译出的《法句经》:“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这两句经偈怎么理解呢?原来,森罗万象是“色”,即一切物质现象,而物质现象是刹那生灭、虚幻不实的。
马祖道一禅师指出:“森罗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五灯会元》卷三)所谓“一法”,即指能现森罗万象的“一心”而言。佛教主张“三界唯心”,反对“心外取法”。“森罗万象”也作“万象森罗”。如南朝梁陶弘景《茅山长沙馆碑》:“万象森罗,不离两仪所育。”
千差万别
“差别”与“平等”相对,本是佛教教义中的一个范畴。后禅宗将“差别”衍为“千差万别”,谓天地间的万物品类繁多,区别很大。
如《景德传灯录·文遂》:“僧问:如何是无异底事?师曰:千差万别。“意谓“千差万别”与“平等无异”是同一本体,“差别”即“平等”。
庄子也说过:“以不平平之,其平也不平。”也写作“万别千差”。如《五灯会元:宝峰文禅师法嗣》:“四天之下,万别千差。一时明了,便能握金刚王宝剑,七纵八横,受用自在,岂不快哉!”俗语中多用之。如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而身心所从来,又有遗传、时代、周围、教育等等,尤其五花八门,千差万别。”
泥牛入海
泥牛,即泥土所作之牛,俗称“春牛”。
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立春前一日,官府用泥土做的春牛置于府前,至立春日绝早,用红绿鞭击之以迎春,并预示春耕之早晚。如唐卢肇在谪连州时书《春牛榜子书》说:“不得职田饥欲死,儿侬何用春牛!”宋刘蒙叟有诗句云:“村妇祈蚕分面茧,老农占岁说泥牛。”这是以迎春牛乞丰年的一种风俗。
但泥牛入海一词,乃源于《景德传灯录》卷八:“洞山(良介)又问:‘和尚见个什么道理便住此山?’师云:‘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五灯会元·元日禅师》说:“三脚驴儿跳上天,泥牛入海无消息。”后来用泥牛入海一词比喻一去不返,杳无音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那两个钱庄干事的人,等了好久,只等得一个泥牛入海,永无消息。”
随机应变
“随机”一词最早见于佛典,如“随机说法利众生”(《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二);“适化无方,随机隐显”(《戒疏》卷一上)等。
“机”皆指众生根机、根器、根性而言,以众生根机各别,必须随其根机,为彼说法,方能领解,各得其益。后多泛指随着时机或情况的变化,灵活应付。如茅盾《腐蚀》:“大有视我为‘同道’,属于他们一伙似的。我当然随机应变,不但夸大了我与舜英的关系,而且暗示着我也参与密勿的。”
一知半解
教外别传的禅宗主张超越经验的直接体认,谓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反对一味地依文解义,反对执著于琐碎的“知解”,斥为“一知二解”。如唐灵祐《沩山警策》说:“若向外得一知二解,将为禅道,且没交涉,名运粪入,不名运粪出。”粪,比喻那些虚妄的“知解”。后人用“一知半解”谓所知甚少而理解肤浅。
宋严羽说诗,好用禅语,其《沧浪诗话·诗辨》谓:“悟有浅深。有分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鲁迅在谈到学外语时,也用了这个词。他指出:“学日本文要到能够看小说,且非一知半解,所需的时间和力气,我觉得不亚于学一种欧洲文字。”
一丝不挂
“一丝不挂”之“丝”有两解。
一解为一绺衣饰。
如《无灯会元》卷十二:“诸上座终日着衣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未曾挂着一绺丝。”
另一解为一根钓丝。
如《五灯会元》卷十四:“僧问:‘一丝不着时如何?’师日:‘合同船子并头行。’”
意思是说,“一丝不着”便达到了船子和尚超脱的境界。船子和尚有诗偈云:“金鳞不遇空劳力,收取丝纶归去来......钓竿折尽重栽竹,不计功程便得休。”
可见“一丝不挂”本是禅语,譬喻超然洒脱,绝无患得患失的念头,丝毫不受尘俗牵挂,是很高的修持境界。
后世把这个词用以泛指毫无牵挂,如《警世通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中说:“把世情荣枯得丧看作行云流水,一丝不挂。”也有的干脆直指赤身裸体。如《夷坚丁志-李氏红蛇》中有“披发裸体;一丝不挂”的句子。
想入非非
俗称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为“想入非非”。如端木蕻良《曹雪芹》十九:“霑儿就爱想入非非,不理他也就没事了。”
此语出于佛经中的“非想非非想天”或“非想非非想处”。三界中以无色界为最高,无色界四天中以“非想非非想天”为最高,又名“有顶天”。
《楞严经》说:“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非想非非想处。”另据《俱舍颂疏·世间品三》说,此天据诸天之首,其中众生定力深湛,已经没有下地的“粗想”,但也并非暗昧无想,而是还有“细想”,故称“非想非非想天”。
资料来源|《俗语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