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梵音 视频

明影法师:生活禅的修行要点(二)菩萨的心态

药山寺 2025-10-10 00:00:01

我试着给大家梳理一下在生活中修行的几个要点。


《法华经》中讲,菩萨的心“质直”而“柔软”。


什么叫质直呢?就是一心修道,一心求智慧,一心利益众生,一心行六度万行,这是纯粹的、直接的、非常成熟又很有力量的菩提心的体现。但是,心意又很柔软。所谓柔软,就意味着吃了亏、受了委屈,都能放得下;事情安排得不合理,自己能接受;别人做事不到位,自己能包容、能理解。没有情绪,没有烦恼,内心慈悲、柔和,就像蕅益大师所讲:“志欲刚,气欲柔。”一方面道心要越来越坚定,另一方面心气要越修越调柔,这是成熟菩提心的两个方面。


“质直意柔软”,这就是菩萨的心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这要以破除了我法二执的空性智慧为基础。如果没有比较成熟的菩提心,空性智慧又如何能深入呢?这就是两者的辩证关系。我们只有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质直”、“柔软”的素质,才容易实现生命的转身;心地发生质变以后,才能满分做到“质直”、“柔软”。

一个人对般若智慧掌握的真实程度并不容易测试,菩提心成熟的程度也很难判定,因为这是看不见的心灵境界。但一个人的心意是否柔软,还是比较容易感知的。所以,我们可以把心态是否柔软、烦恼是否淡薄,作为修行的一个检验标准。


有法师跟我讲,师父你讲了这么多课,要不出几道题考考我们吧!我说不必考了,看看自己有没有烦恼就知道了。还用考试吗?我们每天都在生活的大冶红炉中,自己炼,自己考,自己给自己打分。


“质直”也指长久稳定的菩提心。看自己是不是能够永远坚守道心,二十年这样发心,三十年这样发心,终身坚持,矢志不渝,古人讲“万年一念,一念万年”,这就是“质直”。不是今天发心,明天有烦恼就退心了;今天有信心,明天没信心了;今天还要“众生无边誓愿度”,明天看众生都是魔,简直太难度了,干脆自己躲起来吧!这些都不是质直。“质直”就是孜孜以求,永不变心。我们现在常讲“不忘初心”,“质直”就是永远不忘初心,永远是初发心状态,而且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稳定。


如果用孔子的话来说,那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一句可以看作儒家“质直”精神的体现。孔子所谓“仁”即是菩提心的一部分,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禅定法门高度一致。他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则是指儒家菩提心的“柔软”特质。其实,把“质直”、“柔软”理解了之后,可以用它做为标准去体悟一切先贤的智慧境界,目的是自我考验,自我反省,并在生活当中反复练习和落实。

《法华经》云:“大慈悲为室,柔和忍辱衣,诸法空为座,处此为说法。”这几句非常重要,彰显了“质直”与“柔软”更丰富的内涵。


什么叫“大慈悲为室”呢?就像我们所在的临湖轩,这是我们的房子,我们的生命也如同一座房子,这座房子里充满慈悲心——对一切人,无论是高于我们的、低于我们的,无论是年老的还是年幼的,我们都要平等对待,都要给予尊重、照顾和支持,完全是利他的、温暖的关怀。布施、给予,慈悲心随时体现,处处充满,这就是“大慈悲为室”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这也可以说是“质直”的内涵。


我们的生命以什么为衣服呢?“柔和忍辱衣”。是不是我们天天想着利益他人,别人就会尊重我们、关心我们、爱护我们,不会伤害我们呢?不是的。只要对方有烦恼,只要我们在他身上存有恶业种子,我们就有可能吃亏、受委屈、受伤害。这时怎么办呢?以柔和忍辱的心态面对并接受,“柔软”的修习就在其中。


一切都接受,这可以作为我们成就自己菩提心的机会,也是六度法门中忍辱度的修行机会。祖师讲:“不因讪谤起冤亲,何表无生慈忍力。”如果没有人给我们委屈,怎么能成就我们的忍辱行呢?怎么来检验我们的修行状态呢?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大慈悲为室,柔和忍辱衣”呢?此时的心是什么状态?“诸法空为座”。破除一切我法二执,心与空相应,这就是菩萨的境界,这就是大慈悲和利他行的智慧基础。所以面对伤害,一要着“柔和忍辱衣”,一要以“诸法空为座”,内心没有对立,没有伤害,没有执着。不是说今天受了委屈,过几天因为一件小事触发情绪,脾气更大,这不是真实的忍辱。这种“忍辱”有内在的伤害,因为它与空不相应。


由修布施、修利他行,再进一步修忍辱,这是我们进入这座佛法人生的殿堂时,必须要修好的基本功,进而坐到法座上才能修般若智慧,体证空性。


大慈悲与柔和忍辱是菩萨人格的重要内涵,诸法空则是般若正见的树立。


“大慈悲为室,柔和忍辱衣,诸法空为座,处此为说法。”这几句法语很好用,大家可以记下来,作为口诀在生活当中运用。

◎ 据2022年5月30日,明影法师于药山寺竹林禅院生活会开示整理,题目为编者所加。

  责任编辑:勉淳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