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少林寺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少林寺 2022-09-14 07:43:25

从少林寺的发展史来看,其本身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人类文化极具多样性的体现。少林寺的创建,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外文化交流高潮的背景下产生的,以后又多次在中外文化交流的活动中得到发展。众所周知,我国第一次中外文化交流高潮是自两汉到魏晋时期,当时佛教传入中国。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笃信佛教的孝文帝拓跋宏为印度高僧跋陀修建的寺院。

少林功夫走出国门,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跋陀是一位道行高深的印度高僧,他游历过东罗马帝国(拂林)和西域诸国。北魏自孝文帝时,禅法大行,一般僧人都以禅诵为务,跋陀精于小乘禅法、“三藏心禅”深受孝文帝的敬重,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圣山——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跋陀在传授小乘禅法时,少林寺得法者有僧稠、慧光、道房等,皆为一代高僧。其中,僧稠以禅法名世,被跋陀誉为“自葱岭以东,禅学之最”。由于嵩山为当时北方坐禅修道中心,加上跋陀与孝文帝的特殊关系,所以跋陀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们,皆成为当时禅学的重要精英群体,对后世佛教发展影响巨大。

2013年10月,北美少林文化节在纽约、洛杉矶等地举办

北魏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后来到少林寺,开辟译场,共同翻译印度世亲菩萨《十地经论》,历经四年,完成行世,有力地推动了北方佛教的发展,少林寺成为当时佛学重镇。萧梁大通元年(527年),又有南印度高僧菩提达摩,从水路航海至中国南境,然后北渡长江进入中原,在少林寺后山一带坐禅传法,首倡“以心印心”的禅宗教法。

达摩所传禅法为“大乘壁观”,得法者有慧可、僧副、道育等,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法如、神秀、慧能等。以后禅宗大兴,至宋代,少林寺被确立为禅宗祖庭,达摩被尊为禅宗初祖及佛教第二十八代祖师。禅宗是印度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逐步产生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和佛教其他宗派一样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思想宝库,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4年3月20日,少林文化走进美国苹果公司总部

唐代西行僧义净于长安四年(704年)四月七日在少林寺重结戒坛。与少林寺寺主义奖、上座智宝、都维那大举、法济等人在少林寺重结戒坛,标相永定,命名为“小戒”。唐代还有新罗僧人惠超曾在少林寺向法如求法,新罗僧人慧昭在少林寺琉璃戒坛受具足戒。之后,又有以邵元为代表的一批日本僧人曾到少林求法,其中邵元在少林最少四年,曾担任少林寺书记、首座等僧职。日本僧人嫩桂祜荣(入元及返国年代不详)返国后,在越前创建了日本少林寺。这些都已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

2015年8月,“少林文化丝路行”一行赴泰国清迈钟通寺参访

以上事例充分说明,少林寺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也深受其益。交流是少林寺的传统,这一点非常之重要,这是其历久不衰的主因。近年来,少林寺为响应国家文化“走出去”号召,一直坚持传承与弘扬少林文化,通过设立海外少林文化中心、举办海外少林文化节、广泛开展海外文化交流等方式,向世界讲述少林故事,唱响中华文化。

2014年3月,少林文化走进加州伯克利学院

时下,少林寺在积极推进少林文化“走出去”、介绍其独有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时,着重宣传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展示中国佛教、中国僧侣的良好形象,讲述中国佛教历史上的好故事,如达摩面壁、玄奘取经、义净西行、鉴真东渡、邵元学法、匡扶正义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慈悲、平等、圆融、和合理念,受到世界各国民众的关注与喜爱。

少林寺多次在海外举办少林文化节

2004年元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众议院一致通过决议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每年的3月21日为“嵩山少林寺日”。2014年3月21日,美国加州“嵩山少林寺日”确立十周年庆典期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贺词中说:“少林文化能为我们提供心灵空间,也有助于我们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在海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少林寺成了中国的代名词,少林文化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中国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

(作者邹相系少林寺官网主编、少林寺《禅露》执行主编、少林文化学者。先后出版《禅心乡韵》《且听风吟》《守园往事》等多部著作,发表少林文化相关论文数十篇。)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