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梵音 视频

以戒为师三千年:佛门根本戒律,是照亮如今迷途的“心灯”

觉悟号 2025-08-09 00:00:01



8月7日,中国佛教协会发布文章《坚持以戒为师 推动我国佛教健康传承》。

戒律,是佛教的根本。释迦摩尼圆寂之前留下的遗嘱是以戒为师世尊入灭后,佛教的住持与发展,教法的兴盛与延续,都是依靠戒律。



文/界诠法师

有人认为,戒律是二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根据当时印度社会环境所制定的一种规章,时至今日,二十一世纪文明时代,戒律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其实不然,从宗教情感而言,佛是三界导师,彼时所制定之戒律,二千多年后又如何不适应?佛垂灭度,已有遗教:“我入灭后,以戒为师。”戒律本身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寓示着真善美慧的法界文明,寄托着对一切众生的生命关怀。

戒律与组织规章任何一个团体,有其组成人员,必有其组织规章。组织的完善与否,视其规章的内容而定。一切社会组织,依其理想而制定各种规章。规章就是保障组织的依凭,组织能否产生力量和影响,全视其组成人员能否一致对其规章的拥护与遵守。

国家有法律,政党有党章,学校有校规,军人有军纪,联合国有宪章,国际间有公约。不过,任何公约、规章,都不会永久存在,也不可能永久不变。佛教的戒律,它的根本原则不能改变,但枝末的教制,随着国土、时间而自然转变。如根本性戒,永远不变,可是搭衣入市、托钵乞食等法,在中国则早已不行。

“戒”,《说文解字》解释“警也”。不能做的事不去做,就是“戒”。“戒”其实是一种道德标准的限制,如戒杀、戒盗、戒毒、戒烟等,便是一种行为的约束。凡是有益于人类的任何高级宗教,必然不能违反人类的道德基准,诸如佛教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基督教的后五诫——勿杀、勿盗、勿淫、勿妄证、勿贪他人之所有,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

佛教的戒律僧俗有别,在家信徒有五戒、八戒,出家有沙弥戒、具足戒。菩萨戒通于在家、出家。根据各人的意志,或男女报体的不同,而戒亦有差异。守戒并非为佛而守,而是凭各人解脱意愿而守。其次,佛教徒遵守佛戒,既为造福人间的和乐,也为追求解脱的境界。在佛教史上,只有忍辱与牺牲的记载,没有战争和血腥的事实。

戒律以补时弊现代社会的主流是科技与市场经济,科技引发的力量在日新月异地改造着自然,知识信息爆炸,迫使现代人必须加速地掌握各种现代知识技能,以适应外部世界。全球急剧增加的各种电视、电话以及网络,将地球连成一体。

现代经济的运作——金融、外贸,也由资讯网络来完成。现代的信息与市场经济,无论人们愿不愿意,均别无选择,陷入其中。

人口增多,资源匮乏,功利与享乐,生存的竞争日渐激烈,贪污腐化日益严重。旅游休闲,促成公路网已全面伸展到名山古刹的山门口,清净道场、专务清修已渐渐远去。僧人的孤灯清影、蒲团宴坐,日趋减少。

现代化、全球化带给人们物质高消费的同时,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日渐突出。非法的资源开采,导致灾难频发,诸如地震、水灾、海啸、旱灾、沙漠化等,危及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捕杀渔猎日渐增多,野生稀有动物罗布餐桌,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令诸多昆虫鸟兽灭绝。非季节性的蔬菜瓜果,使用催熟剂和农药,肠胃癌症剧增;杀生吃肉,心血管病成为人类的杀手。同时,世界性的恐怖分子、战争的阴影、核时代,将生存与毁灭的抉择严酷地摆在人类面前。

倘若人人戒杀,将带来祥和的世界,生态得到平衡;人人戒盗,崇俭抑奢,贪污、掠夺、抢劫则自然减少,人类可得福祉;简朴消费,合理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可使环境得到改善,减少灾难;人若不邪淫,淡泊贪欲,约束非法行为,家庭得到和睦、美满;人能不妄语,可以减少虚假广告,避免伪劣产品对人类的伤害,人身得到健康;人能戒酒,无酒后驾车,伤亡事故可以减少,因饮酒而导致死亡等悲剧则自然能够避免!

璎珞本业经》卷下云:“戒者,是一切行功德藏根本,是戒能除一切大恶。”故此,我等依然需要弘扬戒法,令戒律久住,佛法亦得长存。

内容来源丨界诠法师《南山律学教程》

  责任编辑:勉淳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