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梵音 视频

打坐时身心出现明显觉受,我们要不要对治?

柘荣东山寺 2025-10-05 00:00:01

佛陀波利所举的几种定相:

或觉身有轻举而亦乐者,是神足前相;

或轻举而苦者,是风大增也;

我们会发现这里的判断十分灵活,对于一种感觉、幻觉乃至错觉的好坏,不能一概而论。「身有轻举」,「举」就是向上;这时出现喜乐的感受。他认为这是五通之一的「神足」要发通的前兆。经典中讲得神足通者,动一念就可以去到任何地方,如意自在。

「或轻举而苦者」,前面两个都是轻举向上,但一个是苦受、一个是乐。「是风大增也」,当「风大」过多好不好呢?如果是苦受,就代表四大失调,这时有「飘」的感觉说明身体不好。就像我们累的时候,身体不稳,感觉有点要飘、出神了,很难受,就属于这一类,因此是不好的相。

或身上有处热者,是火光定相。

前面我们举说从缘鼻端到顶上,中间有可能入「火光三昧」。火光定我们举了阿难和近代虚云老和尚弟子具行的事迹。这里他认为「热」是属于火光,与火大有关,也是「定相」。

或见一室明者,是初禅之前相,

或见到整个房间都是明亮的,这可能是快要进入初禅了。

或闻奇妙香气世间无比者,

此是定成之相。

有些人会闻到未曾有过的香气,如果修出这类相,这里认为是定成之相。不过其实这不一定是衡量定成就的标准,譬如有人天生身上就有檀香香气,或是因过去生而得,经典中也有记载,有人是依靠药物或咒术而得身出香。



如是等类不可具述,

但觉如是违顺等相,

皆勿取着以生忧喜,

但缘本境安静其心。

最后这里总结了对于修定时出现觉受的态度,「如是等类不可具述」,各类定相不胜枚举,没办法一一罗列、一网打尽。「但觉如是违顺等相,皆勿取着以生忧喜」,我们的感受有好有坏,但修行不能因好坏起憎爱。对好的境界就生起贪心,遇到不喜欢的觉受就生嗔厌,一定要抑制这样的情绪。

这些感受都是修行路上的风景,不是我们修行的目标或终点。因此,关键是要目的明确,然后一步一步往前修。「但缘本境安静其心」,不要丢掉你的方法和所缘境,不要被路边的野花转移了心念。你应该知道自己现在该干嘛,这是正知。修禅定这件事是没办法快速成就的,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来修行。

佛法讲智慧,就是要善于分辨这些。我们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身体这些情况都是活生生的「法」,都需要去学习和了解。如果稀里糊涂,对于身体发生的现象都不清楚,就没办法抉择。



我们再来看下一个问题:


/

坐禅者既不用违强身心,

若觉如上虫蚁行等,

抑情不触,岂不违强耶?

这个问题也特别现实,跟实修密切相关。明恂问佛陀波利:修行打坐中如果身心出现这些感受,尤其是特别明显、突出的,发现不对要不要对治呢?

当这些感受太过强烈甚至已经变成情绪,要不要控制、对抗?这里他举了一个例子,说前面讲过的「虫蚁行」等,觉得身上痒得不行,心念被痒拉扯,这时要不要对治?

「抑情不触,岂不违强耶?」「抑」就是控制,「情」指情绪、反应。出现这些反应要控制它、不跟它走,就是「不触」。如果控制就是「违强」,是对抗、勉强的意思。

譬如我们打坐时脚疼,疼到钻心,如果强忍着,就是这里的「违强」。若你身体够好,意志力强,就可以,忍一忍也不会落下什么毛病;但如果身体不够好,可能就要出问题。我们具体该怎么判断呢?


/

未得定时不用违强,

渐既在定,违强无失。

他说「未得定时」不要强来,不要拼命对抗。当你有定力了就没关系。那时抵抗力、承受能力都很强,外面这些不会再干扰到你。「渐既在定。违强无失。」如果你慢慢修到已得定了,有力量了,那紧一点也没有关系,所以也是一个度的问题。

下面我引《童蒙止观》再来做一些补充。将来如果你们修定时出现这类问题,即便我今天没有讲到,大家也知道要到哪里去找。另外还有《释禅波罗蜜》也很详细。如果这两部都没有讲到,就去看《瑜伽师地论》,在「声闻地」中有很多对定中诸相的描述,这些都是祖师大德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

我们来看引文:「虽未证禅定,但自心明了,六根清净」,意思是说在你还没有证得禅定以前,这里应该是指未到地定到初禅这一阶段。这时「自心明了,六根清净」是讲它的前奏,修禅定心里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的。六根不会粘到别的地方去,而是集中起来、专注于某一个对象。譬如我们讲念佛要都摄六根,「都」就是指所有六根,「摄」是要收敛、集中在一声佛号上。



如果做到是这样,就没有精力去顾及其他,这叫「六根清净」。当「根」碰到「尘」,粘过去了,那绝对不是根清净。当然这里还可以分成两个层次,一种是专注在所缘境上,忽略了其他,没有完全粘过去,这是从禅定部分来讲。

第二步则要达到不去粘它,比如耳根不去粘那些声音,这时丢掉所边、「脱所」才是真正的「根清净」。如果没有脱所,都不能叫「清净」。为什么我们叫「六尘」?粘上就是「尘」了。

下面他说「精力充沛」,修禅要修到精力充沛,气色越修越好,甚至从早到晚都没有疲劳感。虽然修行人睡眠很少,但看上去却没有任何疲惫之相,精力充沛。

「凡有所作,悉皆吉祥,善心开发。」不论你做什么事都很顺,不会有障碍。禅定修得好,专注做什么都能做得很好。再来是「善心开发」,一直会生起乐助他人之心。

「自觉容易摄心」,这时行、住、坐、卧都很容易进入稳定的状态。因此「身心安稳无比,无诸过患」,也没有什么负面的事情发生。

「所现之相,暂时显现,随之便失」,你所看到的事物,因为知道这些都是显现,并不会太在意。「所发善心,相续不断」,这里讲到「善心相续不断」,属于修定时的「善根发相」,是一些好的现象。

  责任编辑:勉淳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