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希彦
人之所以得大病,正常的自愈力之所以被抑制,多跟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我们可以提倡好习惯,可以琐碎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却不要指望全做到。都是有七情六欲的人,怎么可能完全没有坏习惯?也没有必要全做到,因为身体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养生和做任何事情一样,说简单也能很简单,抓住重点就好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绝非易事。尤其静心,这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克里希拉穆提,印度著名的修行导师,他提出这么一个观念:头脑要想安静下来,不能通过努力、控制来达成,也不能靠任何体系来训练,总之就是:静心没有方法。这是克里希拉穆提一生当中宣讲最多,最核心的思想之一。有一位老太太,年轻的时候就认识他,一辈子听了他无数场讲座,每次到了提问环节,她都会问同一个问题:请问克里希拉穆提先生,有什么方法可以静心?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她执着于寻求一个方法?或许她从来没有相信过心能自己静下来,或许是对静心没有产生过真正的需求。如果我们太累了,自然就会躺下,不需要去训练自己躺下,也不需要躺下的方法。同样,如果能意识到我们的头脑太累了,就一定能静心,而不需要多此一举的去借助某种方法。我们把事情搞砸,通常不是因为想得太少,而是想得太多。阳光底下无新事,想得再多,也就是无意义的内耗而已。没有人会喜欢焦虑而复杂的人,这样的人只会让别人很辛苦,他们自己又往往缺乏行动能力,因为能量已经在纠结中消耗殆尽了。几乎没有人是因为焦虑而成功的,想得太多,往往把健康和事业都给想没了。要想真正做到静心,首先要从本能里面产生需求,就像口渴需要喝水,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然后是允许,允许自己有思想,有妄念,同时不参与,不对抗,更不要控制。就像是一杯水,不要去晃动它,更不要试图控制它不晃动,它自然就会平静下来。我们只需要不带任何评判和对抗的看着那些念头,或者专注在自己的呼吸上,念头自然就会消散。静心未必要在特定的场合,也未必要有特定的方式,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的静心,未必只有在打坐的时候。抚琴首先是一种运动,同时也会有思考。不思考,怎么知道下一句弹什么?要想演奏到高的境界,就不能只有思考,还必须有一个清净的,没有思想的“我”在看着自己,手指仿佛是自己在运行,就像水的自然流动,而“我”仿佛不是操控者,而是观察者,才能演奏出那种静谧的太古之声。有一次去见我的古琴师父,正好有个道门的朋友在场,说要给老先生疗愈一下。老先生不好推辞,就任由他在后面摆弄,自己只管喝茶说话。事后,这个朋友问我,老先生有没有练什么道家功夫?我说,平时也就是站站桩,没有什么特别的。他说,这就奇怪了,他把手放到老先生后腰上的时候,感受到有一股吸力,他的气就这样很自然的流进了老先生的体内。要说功夫,老先生只是在琴上做了一辈子的功夫。他教琴,说得最多的就是放松和清净,他发掘并打谱了大量道家思想的古曲。这大概就是“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清静经》)的道理吧。当你足够放松,也足够清净的时候,外界的能量就会源源不断的向你汇聚。
责任编辑:勉淳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