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跟科学的方法有点相似,科学就是找一个对象进行观察、研究和分析。
一般来讲,佛法也是先分析我们执着的“相”是没有的,再分析我们原以为躲在“相”背后的那个独立的“本质”,其实也是没有的。
但是,如果只是这样分析,那么还只是停留在客观现象上,而没有把我们自己包括进去,把我们自己漏脱在客观世界之外了。
这就是为什么目前的科学分析方法,虽然能够不断趋近真理,但是还到达不了真理。
除非,哪天科学能超越“主客”这种能所对立的格式。
我们经常说物理,所谓物理就是无情之理,它只研究物,而没有把研究物的那股劲和探索精神掉过头来研究自己的内心,即有情之理。
这就是它局限的地方。
前面我们通过观察和分析后说,现象或事物是空,却没有把自己放到应该分析的对象里面,没包括自己,仅仅是停留在分析外在的相。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包不包括自己心里的影像和意象?
既然讲“所有”,那肯定是无所不包。
但是,我们却往往会把自己漏脱在外了。
佛陀就是为了堵住我们凡夫这种常见的漏洞,才讲“行”,诸行无常、无明缘行的“行”。
什么叫“行”呢?

它是需要深入禅定才能观察到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要禅修的原因。
从十二因缘来讲,凡是名色支以后的都可以通过思维分析,能所对立来认识。
而名色支以前的识和行,思维分析就完全没办法了,因为够不着。
够不着怎么办?就要禅修。
通过禅修,就能够深度思考问题,能够深度观察到“行”跟“识”是怎么变化的。
整个十二因缘讲的都是心行,从无明缘行,再从最细微的行的启动点开始,慢慢滚到识。
这里的“识”,不是我们前面讲的阿赖耶识,这里的识是细微意识。
细意识不像我们的意识那么粗糙。这个细意识细得不得了,周围发生的事情,只要一发生,这个细意识“蹦”的一下就知道了。
但我们并不一定会关心,不一定会引起内心的波涛汹涌。
可是,到了我们的粗意识层面就不一样了。蹦的时候,我们就会扯进去。
所以,识是了别、分别的意思,识就是知道对象。
我们说思维到不了的地方,要通过禅修才有办法到达。
禅修就是解决从“名色”到“行”的这部分的问题,这部分问题对一般人来讲是没有共许的。
那什么叫“行”呢?
就是将要作业,还没具体动起来的那个启动点。冲动已经有了,方向已经有了,但到底做什么,目标还不明确。
就像被人家踢了一脚以后,要还手还没有还手的时候,将要启动,有一种动势,要打还没有打出手,这个地方就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