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盂兰盆经》里讲到,目犍连尊者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了,天眼通达,神足无碍,在百千万亿不可计数的众生里,能找到堕落在饿鬼道的妈妈,还能把世间的钵饭送到妈妈面前。但因为妈妈的业力,饭一吃到口中就变成了火炭。妈妈的这种苦,对于儿子来说,一刻也不能忍受。虽然他证圣果了,但这种情感还是一样的,悲泣之声震天动地,所以赶快来到了佛陀前请求如何救母。

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即以左手障钵,右手抟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 《佛说盂兰盆经》
佛陀很清楚地告诉他,以你的神通力没有用,外道、天神的力量也都不能救。虽然已经是阿罗汉了,但是仅靠一己之力想改变众生的命运,即使是改变自己妈妈的命运都很难,为什么?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个人修行的力量是很微弱的,即使你很会修行,也如同一缕小风。如果依靠僧众,力量就很大,因为僧团代表贤圣僧,其背后有真实不虚的圣贤僧团。我们说“僧”的时候,十方诸佛都是僧,佛陀、文殊菩萨、观音菩萨,一直到声闻、缘觉、阿罗汉,都属于僧团。
经文中说:“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所以,当我们恭敬、供养僧团的时候,我们面对的供养境是无边无际的,佛陀用“其德汪洋”这四个字来比喻。
这里特别挑了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来说明这个问题,就是让我们明白:本事再大,也不要觉得自己一个人能怎么样。一个人不但不能怎么样,还可能会着魔的。僧团因为和合才叫僧团,安居三个月,大家共住一处,如果不和合,就违背了佛法内在的力量。
戒定慧所有的修行都要依赖和合的僧团,我们每天回向超度的功德力,靠的也是僧团和合的力量。僧团只要和合,佛法就现前;僧团不和合,魔法就现前。一念佛一念魔,我们之所以具足僧的身份,是因为和合。
所以,我们每天都要问问自己:“清净否?”“和合否?”这是佛弟子的底线。佛弟子的身份不是贴标签贴出来的,而是因为我们对佛法的闻思,对佛法的见地,对佛法持守的行为。


安居的目的是要体悟大道,要超出生死。所以,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圆满的福报加持着我们,让我们可以摄足安居。这个“摄”,就是把轮回之足收住,然后在菩提大道上迈开脚步。
在安居羯磨对首作法的时候,我们都要念:“房舍破,修治故。”实际上,我们有房舍吗?如果我们的一切都是随顺于轮回的,那我们就是在制造轮回之舍,我们只有轮回的房舍,解脱的房舍我们连影子都没看到。所以对我们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自己轮回的房子拆掉,以后不再造了。
轮回之粪无香味,只要构建了轮回,一定是苦、空、无常、无我的。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是去认识自己。我们能够忏悔业障,能知道轮回是苦,能对轮回生厌离心、出离心,然后去剖析、破除这个“我”,这是很重要的。
解夏的时候,又叫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为什么是佛欢喜日?如果我们听经闻法,身口意依照三律仪,那解夏的时候一定是诸佛欢喜的,因为首先你自己就欢喜啊。
每个人自证自知,自己有没有吃饱,烦恼有没有减少,自己会知道的。不管再怎么吃苦、再怎么奉献,身心世界的资粮增加了、觉悟了,你自己是知道的。那时候你欢喜了,就是诸佛菩萨欢喜了。
然后这一百二十天的修行功德,就可以分享了,这就有了“自恣”的资格。以什么自恣?是以修行的资粮自恣,以修行的自在自恣。
大家要回光返照:这夏安居的三个月,房舍修治得如何?希望每个人都能得到法的鞭策,如理如法地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