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的信仰中,观音是以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法力无边、智慧圆满的大菩萨,所以,观音不但具有神圣性,而且具有亲和性。作为一种传播最为广泛的佛教信仰形态,观音信仰在中国实现了所能达到的最大普及,获得了最雄厚的民众基础,这不但成就了观音菩萨无与伦比的感召力,而且使得观音道场具有更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这无论从观音信仰者的人数来看,还是从观音道场的数量、规模与经济实力来看,都是中国佛教信仰领域首屈一指的,尤其是普陀山的感召力与经济实力,自从明代以来始终在中国佛教界名列前茅。全国各地不同类型的观音道场一般也都具有更大的感召力,从而拥有更强的实力。观音学不但将这些具有经济实力与社会影响力的道场或其他团体纳入研究的视野,而且可以与其形成不同形态的联合,从而为观音学研究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精神动力与物质基础,激发并带动着整个佛教文化教育与研究事业的开展。
另外,观音信仰以现实救难为重要内容,这代表了佛教在批判现实、超脱现实的同时,也积极面对现实、关注现实并勇敢地解决现实问题。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观音文化注重社会问题、关注民众生活、体恤民间疾苦的旨趣。从当今社会现实来看,天灾人祸不断,生命十分脆弱,无依无靠的弱势群体在中华大地依然到处存在,佛教信仰的最大动力之一始终是祈求解救人间疾苦,所以大悲救世的情怀依然是当今社会的强劲需求。现代佛教教育的最终目,从佛教来讲是培养自度度他的人才,从社会来讲就是不断扩大和提升教化众生的队伍,说到底还是要面向最广大的佛教信众。所谓“但愿众生得离苦”,就是以解决民众问题为己任,而解决民众问题的第一步是要充分理解民众的现实需求和信仰所皈,尤其是研究观音信众的心理,关心他们的生存现实,树立他们战胜苦难的信心,激发他们的生命潜能,引导他们勇敢地面对现实,实现生活的幸福和生命的尊严,这才是现代佛教教育的终极目的。所以说,以研究观音信仰为职志的观音学完全符合现代佛教教育的基本宗旨,并能够为现代佛教教育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以上所说,若有错误和不妥之处,还望各位法师、各位学者及各位领导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