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李利安:从观音学看现代佛教教育的发展趋势

佛教教育的现代化不等于完全理性化,尤其是佛学院的佛教教育,说到底还是要为佛教信仰服务的。而要完整并准确把握全部佛教的信仰体系,就必须保持对理性与超理性的双重重视,尤其是在神圣性资源不断消解的背景下,在提倡信仰建设和道风建设的背景下,佛教教育更应该重视信仰性佛教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系统研究、完整把握、积极弘扬。离开了信仰研究与信仰建设,佛教的生命力将受到威胁。在这方面,观音学可以为现代佛教教育的神圣性内涵提供丰富的滋养。

第四,观音学具有文化形态的多样性,从而既与中国佛教的文化传统及其深厚博大的文化底蕴相一致,也与“宗教文化论”背景下宗教的文化性受到各界关注与肯定这一时代特征相呼应,这不但为现代佛教教育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适应了现代佛教教育所倡导的学科交叉、对话交流、协同研究等发展趋势。

魏晋以后,因佛教的进入而形成的三教并立格局使佛教文化中逐渐汇聚了大量儒道等中国的思想文化,所以,佛教不仅仅是中国化了的佛教,而且是承载着儒道等各种中国文化元素并通过哲学、文学、艺术、民俗、养生、伦理等各种中国固有文化形态表现出来的佛教。在儒教丧失物质载体、道教持续不振的背景下,我们可以说,佛教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现实意义的集大成的载体。而唐以后的观音信仰不但为大乘佛教各个宗派所兼容,而且与中国文化的各种形态相会通,所以在观音文化体系中,有诗歌、散文、戏曲、小说、楹联、题匾、绘画、雕刻、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饮食、印刷、书法、民俗、节庆、道德、养生、医药等各种中国固有的文化类型,在寺院、家庭、团体、特定地域、特定社会领域均可以形成个性化的文化样态,并可以挖掘出与伦理学、管理学、体育学、医药学、心理学等很多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思想资源。

现代佛教教育的一个公认的原则就是继续保持和不断完善与升华佛教的文化内涵,在进一步梳理佛教历史、探索佛教不同领域的发展历程与当代遗存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弘扬和利用佛教的文化资源,发挥佛教的文化优势,尤其是在中华传统文化方面所具有的集大成与现实载体的作用,从而不但为佛教的弘扬与价值发挥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提供有力的支撑。而观音学完全符合这一现代佛教教育的原则,并能够为这一原则的实施提供强大的支撑。

第五,观音学具有信仰内涵的融和性,为全面认识佛教的理论结构、信仰体系和实践途径提供了一扇最宽敞明亮的窗口。

观音学所研究的观音文化现象具有多重融合性。例如,在佛教内部,观音信仰将显密二教融合一起,无论在显教领域内,还是在密教体系中,观音都是极为重要的大菩萨。显教中的观音经典如《普门品》《心经》以及密教中的观音经典如《大悲心陀罗尼经》和六字大明咒等,都是极为流行的观音经咒。三十三观音等显教的观音造像和千手千眼观音、如意轮观音等密教观音造像的大量并行,与显密二教的观音经咒一样,其流行之广,恐怕也是其他菩萨所不具备的。另外,观音信仰还可以将不同宗派联系起来,因为中国八大宗派都信仰观音,并将观音作为其建构理论、传播信仰、凝聚人心、感召信众的旗帜,从而在不同的宗派那里,也有了不同的侧重,为观音信仰内涵的不断丰富提供了历史的契机。与此同时,在教义方面观音信仰也能够将救难与净心、他力与自力、此岸与彼岸、今世与来世、性空与假有、慈悲与智慧等不同信仰融合起来。《普门品》的现世救难与《心经》的现世救心,《普门品》中观音菩萨对今世的关注与《观无量寿佛经》中观音菩萨对来世的关切,这些看似矛盾的信仰,非常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展现了观音菩萨的悲智双运,也蕴含着空有、生死、自他等很多重要的宗教哲学问题。可以说,理解了观音,就基本把握了整个中国大乘佛教的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

(责任编辑:)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