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教以外来讲,观音信仰尤其是民间的观音信仰与儒道两家有密切的联系,并与民间宗教有所交涉,扩而广之,也与基督信仰有很多相通之处。明代谢肇淛曾经说过,佛氏之教一味空寂而已,惟观音大士慈悲众生,百方度世,亦犹孟子之与孔子也。中国的很多文化人都把观音看作儒教的圣人而予以接受,中国民间也依照儒教的理念对观音进行重新塑造,于是观音信仰成为与儒家文化尤其是儒家伦理相通的一种佛教信仰。在中国民间,无论对于基层老百姓来说,还是对于无正统佛教信仰的各类知识分子来说,不管是佛教还是道教,其原有的纷繁复杂的神灵已失去了严格的宗教义理与宗教规范的制约,观音菩萨也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与此同时道教也将观音作为慈航道人予以供奉。同一尊菩萨贯通两个宗教,这也是不多见的文化现象。同时,观音菩萨的大悲救苦与基督信仰也有很多可比之处,可以支撑更加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对话。另外,观音信仰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有深刻的关联,从而与中国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等密不可分,使观音学具有了更加广泛的学科交叉优势与比较研究的资本,为现代佛教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文化资源。
第六,观音学具有对外交往的国际性,从而更有利于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适应了现代佛教教育所倡导的国际化趋势。
在中国三大传统宗教当中,佛教与东亚、南亚、东南亚以及欧洲与美洲等地的佛教自始至终都是融会一体的,形成一个彼此链接、相互呼应的同一宗教文化体系,所以,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国际性的一支,从而也是最容易与国际接轨的一种文化体系,没有佛教,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桥梁将将坍塌大半。孔子学院的尴尬处境说明儒教文化在国际接轨方面的确存在太多问题,走向世界、融入国际文化潮流最便捷的出路可能是从佛教开始。如果说,借助基督教,西方文化融入中国社会,而借助佛教文化,中国文化可以融入国际社会。在中国四大菩萨道场信仰体系中,普陀山和九华山的形成均与东亚其他国家发生了直接的联系,可以说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其实是中日两国佛教界共同推动起来的,所以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国际性。直到今天,观音信仰被视为半个亚洲的信仰,广泛流行于中国、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蒙古、马来西亚等国家,近代以来开始在欧美也有了广泛的传播。同时,观音文化现象的知名度在国际文化界尤其是宗教学术领域也远远超过其他菩萨信仰。
另外,若从思想内涵的角度来看,儒释道三家都包涵着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理念,但总体上看,儒家的核心理念携带着更多的糟粕,现代适应性差。道教核心学说的现代价值也极强,但相对来说比较单薄。佛教理论具有更强的普世性,与观音文化直接相关的理念如因果、慈悲、智慧、清净、平等、和合、圆融等,不但是古代的精神财富,也是今天乃至未来的,不但是中国的,也可以是世界其他民族的。所以,以研究观音为职志的观音学天生就具有国际性的优势,因为观音信仰所具有的国际性资源不但要求观音学具有国际的视野,而且可以支撑观音学开展更加广泛的国际交流。这种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也正是佛教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所以,建立在观音学基础上的佛教教育也完全可以成为面向国际的一个窗口。
第七,观音学具有社会基础的深厚性,既为现代佛教教育提供了雄厚的物质与精神的支撑,也体现了现代佛教教育关注信众、服务信众的基本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