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丁良艳:何谓“念佛三昧”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内容提要】“念佛三昧”是佛教诸多修行法门的一种,是净土念佛和参禅入定相结合的重要体现。目前佛教界通行的“念佛三昧”概念,普遍偏向于具体的行持,对于“念佛三昧”所涉及到的修行境界,往往简单化为“一心不乱”。事实上,从佛经及历代高僧的论疏来看,念佛三昧的修行参杂着甚深的佛理,也包含着渐次的境界差别。在佛教各宗大融合的当代,充分理清并理解“念佛三昧”的含义,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和践行当代的佛门行持。

【关键词】念佛三昧 修行法门 住心一境 感应道交 一念虚空 是心是佛

“念佛三昧”是佛教诸多修行法门的一种,后来被汉地佛教的净土宗吸收,成为净土宗念佛法门的重要内容。《仁王般若經疏》中说到:“常入见佛三昧者,证念佛三昧也”,《大智度论》中说到:“是诸菩萨欲度众生,诸余三昧无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灭诸罪者。”可以说,念佛三昧既是佛菩萨度化众生的一种方法,亦是佛教修行的一种境界。

念佛三昧的思想从印度而来。从佛经来看,“是开始于佛陀在耆阇崛山的说法”,后来经过王舍城、祇园的说法后,整个念佛思想体系变得更加完整。之后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都有对念佛思想的阐释。念佛三昧传入中国之后,最早由东晋的慧远大师提出,此后净土宗祖师昙鸾、道绰、善导等人都进行过讨论,天台宗、唯识宗、三论宗等各个宗派也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念佛三昧的思想作进一步的发挥,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而又圆融并包的念佛哲学。

对念佛三昧的理解,可以从方法论和境界论两方面来把握。

一、方法论中的念佛三昧

从方法论上讲,念佛三昧是念佛法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念佛见佛、证入三昧的最高法门。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到:“念佛三昧有大福德,能度众生。是诸菩萨欲度众生,诸余三昧无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灭诸罪者。”《华严经》曰:“若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恶神、一切诸障不见是人,随所诣处,无能遮障也。何故能耳?此念佛三昧,即是一切三昧中王故也。”东晋的慧远大师也顺之论述到:“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从佛经上的记述,到净土高僧的阐释,都将念佛视作证入三昧的最方便法,行念佛三昧能速灭诸罪、破除业障,是证悟成佛的径中之径。

念佛三昧的具体修习方法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演变。

汉地佛教最早提出“念佛三昧”法门的是东晋的慧远。慧远的念佛三昧是“以观想念佛为主……即六时与大众在法堂中坐禅入定,观想佛的相好”,这其中也参杂着对佛理的甚深悟解,甚至融合了道家思想中的“澄怀观道”。他在《念佛三昧诗集序》中说道:“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像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于是睹夫渊凝虚镜之体,则悟灵相湛一,清明自然。”表征穷玄极寂的如来与三昧入定的修行相结合,既能感得渊凝虚境的空体,又能证悟灵明湛然的心性,从而破除尘昏俗累,获得身心解脱。

随着弥陀信仰在汉地的传播越来越广,念佛三昧法门也被更多的修行者关注,其修行方法也不断的发展。隋唐之际的净土高僧道绰法师,在《安乐集》中对“念佛三昧”进行了详细的辨析,将念佛三昧的具体修法分为“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二者分别是:

1234...全文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