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丁良艳:何谓“念佛三昧”

2.念佛名号,感应道交

念佛名号,即口念“阿弥陀佛”或“南无阿弥陀佛”,念念不断,终至证悟念佛三昧。这个时候的念佛三昧,虽然表现为音声,却又不仅仅是音声本身,而是一种包含了神秘宗教体验的感通境界。

北魏的净土高僧昙鸾大师在解释阿弥陀佛名号的时候,说到:“名即法者,诸佛菩萨名号、般若波罗蜜及陀罗尼章句、禁咒音辞等是也。”这里的“法”,即是密法、咒术,是一种脱离了思维、语言文字等的神秘体验,是人对经验世界的超验体验。关于这种超验体验,胡伟希教授在《中观哲学导论》中进行了充分的论辩:“从无观出发,世界是一个无限性的世界。……人运用其智的直觉的能力不仅知道这个无限性的世界之存在,并且对于这个无限性的世界的本性(假如有的话)可以领会。这个无限性的世界,对于人来说,也就是价值世界与意义世界。”“正是从这种追问(即文章前面提到的“宇宙世界之终极意义之追问”)出发,它发展出关于最高存在者的学问——最有代表性的是各种宗教哲学……这些宗教思想发展出一整套神学范畴……我们将其称之为超验原理。”

这种“价值世界与意义世界”在念佛三昧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大悲愿力成就的清净佛土。借助弥陀名号而证入念佛三昧的境界,实际上就是与弥陀愿力相契合的感应道交和他力救赎:如母忆子,如子忆母。当代高僧大安法师对这种超验的体验进行了切实的描述:“由心启音,耳根收音,回复内心,如是循环不已,服从往来一句佛号。佛是本觉,念是始觉,以念起闻,以文修念,有念必闻。心光音声,融成一片,启动彰显圆通常之闻性。如是久久,根身器界渐次转换,由惠而净,从凡臻圣。神丹妙诀,潜移默运……”从念到觉,由觉转念,“心光音声,融成一片”,最终开启佛性自觉,他力救赎转向自力觉满,从而转变无明情识,这是念佛三昧的第二重境界。

3.见佛实相,悟无生忍

念佛三昧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见到所念的“佛”。近代思想家章太炎先生曾说道:“言哲学、创宗教者,无不建立一物以为本体。”佛教传入中国后,整体上看,受本土道家思想的影响,证悟成佛的方式侧重于“崇本息末”、回归“本来面目”。这种“本来面目”,从本质上讲,是对念佛本体的探究。从佛经到历代高僧的注疏,关于所见之“佛”的观点,在笔者看来,存在一种辩证的分别,即本体的“空”与“有”的对立统一。下面进行简单的论证:

(1)实相空相,一念虚空

受大乘空论影响的“念佛三昧”,强调佛本体的空性特质,强调一念虚空。

《大智度论》说:“此中实相者……不可破坏,常住不异,无能作者……舍一切观,灭一切语言,离诸心行,从本以来不生不灭如涅槃相。一切诸法亦如是。是名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是不生不灭的涅槃相,它常住不灭、离诸心行,远非心意识所能辨别的“相”可以描述,所谓实相即是非相、无相、空相。

鸠摩罗什回答慧远关于“念佛三昧”的疑问时,曾说到:“又诸菩萨得此三昧见佛,则问解释疑网。从三昧起,住粗心中,深乐斯定,生贪着意。是故佛教行者,应作是念:我不到彼,彼佛不来;而得见佛闻法者,但心忆分别。了三界之物,皆从忆想分别而有……闻是教已,心厌三界……行者即时得离三界欲,深入于定,成般舟三昧。”

鸠摩罗什是大乘空观学派的代表人物,这里他对念佛三昧的阐释可谓是“一念虚空”的代表性观点。在鸠摩罗什看来,慧远所认为的定中出现的佛相,是粗心所现的虚妄假相,是“心忆分别”的产物。当心念真正的出离了忆想分别,排除了意识思维的干扰,才真正的进入了念佛三昧。而这种“离三界欲”的境界,正是大乘空观下的三昧定境。

(责任编辑:)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