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三昧法门:“有菩萨闻其世界有其如来现在说法,菩萨取是佛相以现在前,若坐道场,若转法轮,大众围绕。取如是相,收摄诸根,心不驰散,专念一佛,不舍是缘。如是菩萨,于如来相,及世界相,了达无相,常如是观,如是行,不离是缘。是时佛像即现在前,而为说法。”一相三昧法门的重点是“相”,即佛陀宣法的相状,从有相念至无相,从无相又通达有相,从而念佛而见佛宣法之相,证入三昧。这与慧远的念佛三昧思想一脉相承。
一行三昧法门:“若善男子、善女人,应在空闲处,设诸乱意,随佛方所,端身正向,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念无休息。即是念中,能见过、现、未来三世诸佛。”一行三昧的重点在于“专称名字”。道绰对此分门别类的指明,将其放在和一相三昧平等的地位,正体现了念佛法门从念“相”向念“名”的转变过程。
唐代的善导大师是净土念佛理论的集大成者。在他的阐释下,念佛之“念”的具体方法已经全面侧重于“称名念佛”。念佛三昧法门的重点,从观想入定,转变为念佛名号,即通过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来证入三昧境地。他在《观经四贴疏》中说到:“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善导将《观经》中的教法分为定善和散善二门,定善即是观想极乐世界庄严相好,散善则是三辈九品的具体行持。但总而言之,一部《观经》,在古来大德判为“以观佛三昧为宗”(即以观想为主的修行),到了善导的阐释体系中,加入了“亦以念佛三昧为宗”,并尤其强调持名念佛的修行。
善导大师的念佛思想对后世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念佛三昧法门在后世的流传中,也就越来越侧重于称念佛名、一心不乱。明代的袁宏道在《西方合论》中甚至明确的提出:“念佛之法,名一行三昧,惟在决定,若不得念,既有散漫,三昧不成。”也就是说,念佛三昧的修行方法,已经完全等同于通过念佛名号而达到心不散乱的修行了。
二、境界论中的念佛三昧
三昧是禅定的别称,即息心、止虑。《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中曰:“当知如是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是故非彼声闻、缘觉二乘境界。”可以说,念佛三昧,正是大乘佛法追求的修行境界。对于佛教徒而言,念佛的目的是为了见佛、成佛,实现真正的涅槃解脱。就念佛而深证的三昧之境而言,可从三重境界来理解:
1.住心一境,心不颠倒
早期的净土高僧将《佛说观无量寿经》一致判为“以观佛三昧为宗”,观佛三昧实际上就是观相三昧、一相三昧,是念佛三昧的一种。该经提到的第八观对极乐世界庄严宝相作了详细的描绘,并明确说明:“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
观极乐世界的一切庄严宝相,包括诸佛天人的相好光明、七宝池、八功德水、宝楼、宝树等,是念佛三昧的第一重境界。这一境界的核心,在于“住心一境”、“心不颠倒”。
善导在《观经四贴疏》中说到:“今此观门等,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方”指西方,“相”指极乐世界的光明相好。善导从末法时代凡夫根性低劣的角度,批判了唯识法身观和中道的虚空观,认为三十二相、八十中好是真而不是假。道绰在《安乐集》中对“相”解释为:“凡相有二种:一者,于五尘欲境,妄爱贪染,随境执著,此等是相,名之为缚。二者,爱佛功德,愿生净土,虽言是相,名为解脱。”在道绰看来,极乐世界的庄严宝相就是解脱之相。善导又说到:“心境相应为正观,心境不相应为邪观”。立极乐世界的光明相好以为境,住境安心,心境相应而不颠倒,这就是念佛三昧的第一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