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丁良艳:何谓“念佛三昧”

《观无量寿经》言:“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是心是佛”的“心”,天台宗杜顺大师依《华严经》,立为“自性清净圆明体”,意思是众生自性本自具足,处染不垢,灵明不昧。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依《维摩结经》,立为“自性弥陀”:“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将“是心是佛”说推向极致的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思想的明确提出。明代的莲池大师在《佛说阿弥陀佛经疏钞》中曰:“以愿门广大,贵在知先。观法深玄,尤应守约。知先则务生彼国,守约则惟事持名。……从兹而万虑咸休,究极乎一心不乱。乃知匪离跬步,宝池涌四色之华;不出户庭,金地绕七重之树。处处弥陀说法,时时莲蕊化生。珍禽与庶鸟偕音,琼苑共茆堂并彩。盖由念空真念,生入无生,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离生此。心、佛、众生一体,中流两岸不居。故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这里,持名念佛已经完全确立为摄心收念的主要法门。从持名念佛的修行入手,直至一心不乱,极乐胜境现前,此岸即是彼岸,心境即是佛境,最后“灵明洞彻,湛寂常恒”,这便是念佛三昧的“是心是佛”的境界。

结论

从佛教史的整体来看,瑜伽禅定是古印度古已有之的修行理念和修行方法,念佛则源自于佛弟子们对佛陀伟大人格的思念以及古印度“念”的实修传统。念佛三昧最早传入中国时,是沿承了古印度佛教的念佛特征的,主要以观想为主,注重禅定体验。然而随着汉地佛教的发展,以及持名念佛的兴起,念佛三昧之“念”,从具体修行上来说,越来越偏重于称名念佛,以至于后世的经书中,念佛三昧修法和持名为主的一行三昧几乎已经成为了同义词。而同时,大乘佛理中并行不悖的空观思想和瑜伽心识说,为念佛三昧之境提供了两种相互对立却又圆融并包的阐释系统,使念佛三昧的境界,呈现出从住心一境、感应道交、虚空念佛和心佛不二的渐次变化。

首页上一页...2345 5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