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宋代士大夫的宗教信仰与戒杀放生实践

一朝被烹煮,不念前日功。

主人取暂饱,鸡苦固无穷。

其五

纵犬使杀鼠,鼠窘生百畏。

其饥使之出,此亦有何罪。

犬鼠俱可杀,莫计有无功。

苟以无功死,还与杀犬同。

其六

愿君普断杀,能益君寿数。

子孙亦长年,皆以不杀故。

君子远庖厨,非有意于善。

但能观自身,此理即可见。

其七

商臣杀其父,身亦烹楚国。

世民杀其兄,亦未妨大福。

以此知报应,未必在此时。

此时虽无他,终久君试思。

其八

虎狼非不仁,天机使之然。

蛇虺肆百毒,此亦受之天。

愿君勿憎怒,悯此心谬用。

仁气苟薰蒸,终皆变麟凤。

(《吕本中诗集校注》,1399-1404页)

这八首诗,先是选择几种动物,包括犬、鸡、鼠三种,劝人勿杀。其后又普劝世人断杀,论及三层含义:其一,断杀能增寿,“子孙亦长年,皆以不杀故”,这更多是从佛教角度而论;其二,杀之报应不一定在当世,故“世民杀其兄,亦未妨大福”,但细细思量,终究会有报应,这更多是从佛教角度来论;其三,戒杀能培养仁心,故“仁气苟薰蒸,终皆变麟凤”,更多是从儒教角度而论。这组诗包含着鲜明的“仁风被远迹”(吕本中《报晖庵》)的思想,称得上是宋代吕氏家族代代相传之“法宝”。

李光的《友人惠鹅仆方戒杀赠二小诗还之》共计两首:

晓随芦雁聚寒汀,

只有崇师画得成。

欲付庖人应未忍,

怜渠岂是不能鸣。

右军池上动成群,

何事羁栖傍主人。

放汝江湖须远去,

莫随鸡鹜恼比邻。

(《庄简集》卷六)

从诗题看,写诗的背景是一位友人送给李光一只鹅,恰逢家中的仆人戒杀,不肯杀掉这只鹅。于是李光作了两首小诗,连同鹅一并送还友人。从诗中的“怜渠岂是不能鸣”“放汝江湖须远去”等句,可知其实仆人不肯杀鹅,可能正符合信仰佛教的李光之心,由此给世间留下了这样两首宝贵的戒杀之作。

史浩《童丱须知》是一组儿童教育组诗,包括君臣、父子、敬天、传道乃至宫室、衣服、梳妆等等,其中的《膳羞八篇》,涉及饮食方面,可证宋代士大夫家族对后代自幼的品行教育包括对戒杀观念的灌输,这一点很值得关注。现将八首诗照录如下,以见其概:

膳羞八篇

其一

圣主勤勤欲措刑,

何尝黩武爱兴兵。

四方罢贡伤生物,

愈见仁恩浃有情。

其二

设牧端因飨鬼神,

大亨亦为养贤人。

抡材祈福缘何事,

只为苍生不为身。

其三

滹沱麦饭出匆匆,

禁脔天厨未必丰。

若使平安能念此,

鉶羹土塯古人同。

其四

嗟见时人大侈生,

八珍同聚一杯羹。

若知过口成污秽,

何用留心事割烹。

其五

物因相胜还相啖,

弱者多为强者烹。

勿谓天教充食类,

斯人岂为虎狼生。

其六

二膳朝朝饱即休,

何须嗜杀苦营求。

鱼虾蟹蛤皆微细,

数百方能满一瓯。

其七

飞潜蠕动尽贪生,

就死无辜或自鸣。

只可为亲甘旨具,

自家口腹莫频亨。

其八

戒杀当知有数端,

闻声见死敢加餐。

居家自作专因我,

虽美还应下筯难。

(《鄮峰真隐漫录》卷五十,参校以《全宋诗》第35册,22183-22184页)

八首诗中,论及尊生戒杀的诗句很多,如“四方罢贡伤生物”“若知过口成污秽,何用留心事割烹”“勿谓天教充食类,斯人岂为虎狼生”“何须嗜杀苦营求”“只可为亲甘旨具,自家口腹莫频亨”“戒杀当知有数端,闻声见死敢加餐”等等,也融合了三教的戒杀思想,非仅据三教中的某一教。

(责任编辑:)

专题

农历七月十五 佛欢喜日

农历七月十五 佛欢喜日

佛欢喜日、盂兰盆节: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佛欢喜日”或“僧自恣日”,是大众夏安居九十日清净守护、实践戒法的圆满之日,所有僧众会将修行体悟向佛陀一一报告,诸佛菩萨见弟子道业有成,感到欣慰和欢喜,安居到此结束。

农历七月十三 大势至菩萨圣诞日

农历七月十三 大势至菩萨圣诞日

2018年8月23日(周四),农历七月十三,恭迎大势至菩萨圣诞日。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右胁侍者,与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的左胁侍)合称为“西方三圣”。

农历六月十九 观音菩萨成道日

农历六月十九 观音菩萨成道日

观音菩萨以大悲救度为主要的德行,但是蕴藏于大悲之后的,乃是无边的大智,所以在中国佛教界最为流行的《般若心经》,即由观世音菩萨所宣讲,所谓:“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即是最好的表现。

农历六月初三 韦驮普萨圣诞

农历六月初三 韦驮普萨圣诞

农历六月初三,是韦驮菩萨圣诞纪念日。韦驮菩萨,又称韦驮天,原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天神,为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后来归化为佛教的护法天神,是佛教中护法金刚力士的代表之一。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