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瀚(公元18世纪)清代画家。号濯亭,顺天(今北京)人,生卒年不详。乾隆时供奉内廷,工道释、人物、山水、界画。传世作品有《四序图》卷。
2025-09-05
宋人精品佛画:杨柳观音立像是幅观音菩萨像身着华丽锦衣,披配各式璎珞,蓝色的长发垂肩,首戴庄严宝冠,冠中安置一尊阿弥陀佛像。一手执柳枝,一手持透明玻璃水杯。足踏青、白莲花各一,款步而行,衣带飘扬。其容貌宁和,状甚安详。
2025-09-04
大足宝顶山佛祖岩华严三圣像佛祖岩造像开凿于宋代,仅一龛,处于一巨石堡的西南壁。龛口呈横长方形,高400、宽1010、至后壁最深约170厘米。龛底不明,前侧建条石案台两级,下起地坪。
2025-09-03
明水陆画娑婆三圣图“娑婆”是梵语的音译,也译作“索诃”、“娑河”等,意为“堪忍”。
2025-09-02
娑婆世界教化众生的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菩萨是以智慧闻名的文殊菩萨,右胁侍菩萨是以大行闻名的普贤菩萨,三者合称释迦三尊。在华严经中,文殊菩萨以智、普贤菩萨以行辅佐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毗卢遮那佛。故“释迦三尊”又被称为“华严三圣”。
2025-09-01
这幅绢画在敦煌遗画中非常出名,它的出名是因为这幅画是第一批从莫高窟藏经洞流失的敦煌绢画。当年王道士偶然发现藏经洞后,曾去找过时任敦煌县令严泽。
2025-08-29
现慈悲相的孔雀明王孔雀明王的来历孔雀明王根本咒孔雀明王菩萨,梵语音译作“摩诃摩瑜利罗阇”,又称“佛母大孔雀明王”,简称“孔雀明王”。此尊相传为毗卢遮那佛或释迦牟尼佛的等流身。密号为佛母金刚、护世金刚。
2025-08-28
明代宫廷水陆画《罗刹众图》的神秘世界罗刹,指食人肉之恶鬼。《慧琳意义》卷二十五中记载:“罗刹,此云恶鬼也。食人血肉,或飞空、或地行,捷疾可畏。”同书卷七又说:“罗刹娑,梵语也,古云罗刹,讹也(中略)乃暴恶鬼名也。
2025-08-27
南宋陆仲渊(传)读经罗汉图此《罗汉图》传为陆仲渊作。右下角有题字,漫漶不辨。左侧中部署款“陆仲渊笔”。
2025-08-26
金华万佛塔出土隋代鎏金铜菩萨立像金华万佛塔出土隋代鎏金铜菩萨立像隋代一统南北,佛教艺术出现新风,表现在菩萨面相方圆,后连桃形头光,头戴低矮花冠和发髻冠。身躯扁平,腹部挺起,披巾悬垂于腹部、膝部,仰覆莲瓣下安置多边形台座等。
2025-08-25
北齐贴金彩绘圆雕菩萨立像北齐贴金彩绘圆雕菩萨立像这尊造像色彩艳丽,是青州所有造像中贴金彩绘保存最完整的。菩萨高髻,所束冠带贴金。面部方圆五官端正,安静慈祥,呈沉思状。
2025-08-22
北齐昙始造像碑座该石刻出土于1996年夏,晋城市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莲寺大雄宝殿复原修缮过程中。北齐昙始造像碑座石刻正面浮雕一佛二菩萨图案,中佛端坐于碑首正中,佛头已毁,形制残损不可识,但轮廓清晰。
2025-08-21
清代绘写阿罗汉十尊清代绘写阿罗汉十尊清代绘写阿罗汉十尊清代绘写阿罗汉十尊清代绘写阿罗汉十尊清代绘写阿罗汉十尊清代绘写阿罗汉十尊清代绘写阿罗汉十尊清代绘写阿罗汉十尊清代绘写阿罗汉十尊周禧即周淑禧(1624-1705),号江上女史、江上女士
2025-08-20
元代摩尼教绘画《摩尼诞生图》《摩尼诞生图》是一幅元朝时期闽浙地区所绘制的摩尼教绢布彩画,描绘该教创始人摩尼降生的场景,专事研究摩尼教的学者马小鹤称其为“稀世之珍”。其原是一幅大型摩尼教绢画的一部分,如今绢画已佚失,仅留下这幅诞生图。
2025-08-19
宋代壁画树下诞生图莫高窟第76窟东壁的《八塔变相图》佛传故事画以佛塔形式表现佛的关键性人生经历。八幅现仅存四幅,其中第一塔树下诞生图讲述的是释迦牟尼诞生的故事。宋代壁画树下诞生图释迦牟尼本名悉达多,俗姓乔达摩,曾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
2025-08-18
《水月观音像》这是张大千于敦煌临摹的壁画之一、工笔重彩绘制的水月观音像,技法高妙,韵味无穷,国内外游人见之赞赏不已,一些佛教徒还向它顶礼膜拜。这帧纸本的中堂国画,宽七十五厘米,高一百六十六厘米。
2025-08-15
南宋佛画: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观音十一面、四十二臂,带头光及莲瓣形背光,双足踏莲台,下有祥云涌出。主面额头有第三眼,唇上蓄小髭。
2025-08-14
南宋牧溪禅画《罗汉图》在中国美术史里,有一些著名的禅画对一般性绘画有很大影响。禅宗画有两个意义:一是一般画家以禅宗祖师或其故事来作画,一是以禅宗的哲学理念作为指导思想作画,题材包括人物、山水、花鸟、蔬果、龙虎等。
2025-08-13
清 · 无量寿佛图自古以来艺术家为佛造像是普遍的艺术现象。无量寿佛是阿弥陀佛的译名,又名无量佛、无量光佛等。这幅西泠印社珍藏的近代海上画派代表画家任薰《无量寿佛》像的开相,富于个性,双目炯炯,显现睿智与神威。
2025-08-12
南宋佛画:阿弥陀如来接引图阿弥陀如来面相圆润,双耳垂肩,双目清净明莹,法相慈悲安详。身着红色袒胸佛衣,左手当胸结印,右手下垂施与愿印,足踏双莲,双足一前一后,呈行走姿势。以示阿弥陀如来自西方极乐净土,前来接引往生的众生。
2025-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