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教义新诠 > 正文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九)

吕问曰:终变否?”吕洞宾就问汉钟离,我把这个石头给变成黄金了,它还会变回石头吗?曰:“五百年后,当复本质”,什么意思?这一块石头,你的曾祖父或者你的高祖拿到的是黄金,传到了你这儿了,有一天你打开保险柜一看,一保险柜的石头,所以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吾不愿为也,吕洞宾不愿意。然后汉钟离说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满矣。此又一说也。所以功行在于心,不在于做。三千功行就像袁了凡要做3000件善事,你得做到,但是你的心如果到了,无量无亿的功行善事已经做完了。

所以王阳明讲的,“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即是行了”——《传习录》,你这一念就已经是三千、五千或者多少的功行了。所以,还是说的看你的心,半和满。

 

原文:又为善而心不着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着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

这个讲的就更高了,跟后面三轮体空是一样的。你心着不着善,心如果着善,就是半善;不着善,就是满善;这个就是无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执着吗?如果无有我,你怎么会着善呢,你就不会执着了。我捐了多少钱,我的道场,我盖的希望小学,我救助的他?……没有“我”了,你就不会说这是我的、我的、我的,只是做了就做了。

你是什么?你是管道。良知让你做,你做就完事了,知行合一。所以,我讲的对结果零期待。你对结果执着,就不是零期待。所以,你着于善,就不得圆满;你不着于善,那就得圆满。这个对你的心的要求就更高了,就是《金刚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袁了凡,不得了,他如果不懂是不会写下来的。袁了凡的境界已经到了三轮体空。

往期回顾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一)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

(责任编辑:)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