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代佛教的发展中,禅思想的发展占有显要地位,而在各种禅思想的发展中,生活禅又最为引人注目。笔者认为,生活禅也确实是佛教中目前最值得大力倡导的一种理念。笔者借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机会,简要谈谈对生活禅的一些理解和认识。主要分以下三点来谈:一、生活禅的基本内涵;二、生活禅的思想来源;三、生活禅的现实意义。
当代生活禅思想的最主要倡导者是净慧长老。根据净慧长老的论述,生活禅的基本主张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四句口诀):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参见净慧长老:《生活禅》,2001年6月18日于柏林禅寺问禅寮,讲座稿)。
这四点十分扼要,把生活禅的主要内涵表现出来了。作为一个教外之人,我也谈谈在这方面的一些体会。
佛教是一种宗教,宗教自然是讲信仰的。一个有生命力的宗教派别不会离开社会生活讲信仰,而是把信仰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活禅作为一种有生命力的宗教理念,当然要把信仰落实于生活。也可以说,禅僧的生活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虽然宗教信仰与世俗社会一般人的其他信仰有不同,宗教要讲究超越,但再超越也依然要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绝对超越社会生活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宗教离开了社会生活就无法发展。历史上有许多宗教派别产生,有些派别兴盛发达,有些派别短期流行。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一个宗教派别流行时间短或很快就销声匿迹有种种原因,但一般来说,不能把自己的信仰落实于生活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佛教本身中的情况也是如此,有些佛教分支或宗派在历史上流行很短时间,有些则流行很长时间,出现这种差别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们与社会生活结合的紧密程度有不同。生活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佛教与社会生活要密切结合。
佛教是一个宗教派别,而宗教派别就不可能不进行修行。佛教徒重视修行是理所当然的。修行并不能仅仅流于空谈,要有切实的修行手法和步骤。修行者不能光说不练,也不能仅仅依据一些传统的范式来修行,而要从当下的生活中做起,要与时俱进,这样的修行才有生命力。这也是生活禅倡导的。也就是说,按照生活禅的要求,修行并不是限定在某一特定时段,也不是仅仅限定在寺院的特定佛事活动中,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修行意识,要时时想到作为一个佛教徒的义务。这种修行并不一定非要具有特定的法事活动的形式,不一定非要在特定的场所以专门的言语或专门的身体行为表现出来,因为在生活的行住坐卧中都可以修行。作为一个好的佛教徒,不能区分什么时间是修行时间,什么时间是非修行时间,佛教僧人要把修行活动贯彻到生活的每时每刻,因而说要将修行落实于当下。
佛教创立的目的是要使世人获得觉悟。如果佛法与世间隔离,也就不成其为佛法了。因而佛法必定是融于世间事物中的佛法,是人生活中的佛法。而且,佛法来自世间,佛法涉及的事物是世间中的事物,佛教的理论是世间事物的理论,是生命现象的理论。没有独立于世间事物之外的佛法。认识佛法,就要了解佛教对世间事物的看法,就要明了佛教对生命现象的分析。佛教真正要解决的问题只能是世间的问题,不可能是超越世间的问题。佛教在本质上是人类的一种理论,不是鬼神的理论。佛教徒要修习佛法只能在世间中修习。所谓生活禅,也就是将佛法融化于世间的禅。
佛教是讲缘起的,不认为有独立于他人或他物的主体或本体。佛教理解的个人,实际是不能与大众分离的。绝对独立于其他众生的个人是不能存在的。因为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生活禅强调的就是个人要生活在大众中,个人修禅不能与世隔绝,不能离群索居。或者说,离开大众生活的禅修不是生活禅所倡导的。禅宗在佛教中属于大乘佛教系统,历来在求自度(自利)之外,还要求度他(利他)。也就是不仅仅求自己觉悟,还要使众生都觉悟。从这一目标来看,也要将个人融化于大众。这也符合佛教的“无我”根本理论。佛教最终的目标是使众生都摆脱痛苦,而不是仅仅使某些个人获得解脱。因而,生活禅不是离开大众的个人的禅,而是为众生服务的禅。离开了为社会服务,离开了为大众服务,就背离了生活禅的基本理念,就背离了佛陀的根本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