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产生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印度。后来传到国外,在人类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世界性宗教。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上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其能够与时俱进,能够贴近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有直接的关系。在中国当代,生活禅之所以成为佛教思想中的显要形态,与中国当代的禅宗高僧大德也能与时俱进,注重融入社会大众的生活中有密切关系。在新时期,生活禅还会发挥重要作用,影响大量信教群众,并能在新时期为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做出贡献。它的存在和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促使民众更容易了解佛教,促进僧俗关系的改善,有益社会和谐。
生活禅由于倡导佛教深入社会,接近民众,把佛教修行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因而就必然大大拉近佛教教团或佛教僧人与一般民众的距离,使原本在许多民众看起来神秘莫测的佛事活动变得易于理解,消除了过去在许多场合出现的僧俗鸿沟,使原来相互不理解或相互轻视的信仰不同的人的关系变得融洽起来。僧与俗之间的来往变得频繁,教界与学界的合作大大增多。这使得民众对于佛教思想的看法变得客观,使得佛教活动容易吸引民众,僧俗共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第二,促使佛教教团在修行和戒律上与时俱进,进行积极改革。
佛教的修行方式和戒律的最初成分是释迦牟尼时期制定的。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在古代印度还是在古代中国,这方面的内容都有变革。在新时期,社会的变化非常之大,佛教在这方面仍然有变革的需要。生活禅提倡佛教融入社会,接近大众生活。这实际上也将促使佛教的修行方式与戒律适应新时代的情况,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现代佛教僧团在倡导生活禅的过程中,必定会发扬历史上佛教在这方面的优良传统,契理契机,在深入现实社会生活的过程中,积极进行符合时代要求,适合当代佛教僧团发展需要的修行和戒律方面的改革,为促使佛教健康发展起积极作用。
第三,促使佛教在教义理论上的创新。
历史上产生的宗教派别不可计数,但有大量的宗教派别流行的时间很短。而佛教则充满生命力,佛教在历史上能够持续发展,与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有很大关系。生活禅倡导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实际上包含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内容,也就是佛教的理论不能与现实世界的情况脱节。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能力也不断增强。任何宗教派别要想不被时代淘汰,就要在理论上不断创新,要在自己的教义中吸收新的有时代特征的成分,要在思想体系中融入更多的现代科学的因素。佛教在深入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必定会不断在教理方面丰富自身,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四,促使佛教徒树立为民众服务的思想。
生活禅大力倡导“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这在很大程度上说,包含了要求佛教徒为民众服务的思想。这在当代是十分重要的。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根本目的,是要使众生摆脱生活中的痛苦,佛教的根本宗旨是要造福众生、利乐有情。佛教在创立后,特别是在大乘形成后,一直强调这一点。但如何使众生摆脱痛苦,如何造福众生,则在佛教的不同发展时期及不同流派中理解是有差别的,具体的实行步骤也是有不同的。生活禅发扬了大乘佛教,特别是禅宗的“不离世间觉”的精神,实际上明确强调,只有深入社会,与大众打成一片,才能真正为民众服务,才能真正造福众生、利乐有情。这对当代佛教徒树立正确的修行观念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