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是中国最流行的佛教宗派。生活禅是当代中国佛教的一种主要禅修方式。但佛教毕竟来自印度,在学理上不可避免地与印度佛教有关联。生活禅是在历史上印度佛教理论和中国禅宗思想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与印度佛教的经论及中国历史上禅宗的传统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渊源关系。
在印度佛教创立之初,佛教或佛教修行与世间的关系问题就已受到关注。佛教作为一种宗教,自然要有出世方面的特性及相应论述。如《长阿含经》卷第一中说:“人间愦闹,此非我宜。何时当得离此群众,闲静之处以求道真!”《长阿含经》卷第一中还说:“善智离世边。”这些都表明,在早期或小乘佛教中,出世的观念是佛教中十分强调的,是其作为一种宗教的明显特征。但印度早期佛教在表现出“出世”观念时并不否定世间与佛法的关联,如《长阿含经》卷第一中说:“佛出于世间,转无上法轮。”这里是说,佛是离不开世间的,并在世间宣传佛法。由此可知,在早期佛教中就有明确地将佛或佛法与世间密切联系起来的言论。只是从总体上看,早期佛教还是强调世间中充满了造成众生痛苦的种种“烦恼”,要摆脱这种状况。
在小乘佛教中,一些人强调佛教追求的境界与世俗世界的不同,强调在涅槃境界没有世俗世界的那些愚昧无知和贪欲等,不大突出佛教中的关于佛或佛法离不开世间的内容。而且,小乘佛教常常只求“自利”,即仅仅追求自身脱离痛苦,相对而言不大关注他人的解脱,因而谈自己解脱的言论多。
在大乘佛教形成之后,佛教在这个问题上有所变化。大乘佛教更为注重佛教修行与世间的关系问题。而且理论倾向与早期或小乘佛教有一定差别。大乘佛教更强调慈悲利他,认为佛教的涅槃不是脱离人们生存的世间才达到的,而是就在世间之中。大乘佛教认为,即便达到了涅槃,也不能离开世间,还要在世间坚持弘扬佛法,救度众生。这就明确拉近了涅槃与世间的距离。许多大乘佛典中都有这方面的内容。
如《妙法莲华经》卷第五中说:“常说法教化,无数亿众生,令入于佛道,尔来无量劫,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我常住于此。”在这里明显可以看出,大乘佛教强调了涅槃与世间的联系,认为涅槃是不离世间的。大乘佛教认为,佛教徒通过修行虽然成佛或涅槃了,但仍然要住于世间。因为离开了世间就不能真正救度众生。这和小乘佛教中存在的那种一心想个人脱离世间来摆脱痛苦的做法是不同的。
《维摩诘所说经》中也有这方面的论述。如该经卷中中说:“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生死涅槃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生不灭。”这里更是强调涅槃与世间的不可分离的关系。因为涅槃和世间并不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二者其实就是人的不同的认识境界。看到了生死(世间)的本质也就达到了所谓不生不灭的涅槃,并不是达到了涅槃就进入了与世间无关的另一个世界。
大乘佛教中的中观派也反对把涅槃和世间作绝对化的区分。中观派的代表人物龙树在《中论》卷第四中说:“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中观派思想家青目在对《中论》卷第四的解释中说:“世间与涅槃,无有分别。涅槃与世间,亦无分别。”“究竟推求,世间涅槃实际无生际,以平等不可得故,无毫厘差别。”这和龙树的观念相同。青目在对《中论》卷第三的解释中说:“诸法实相即是涅槃”。这里,中观派所使用的言辞较为激烈,完全否定涅槃与世间的区别。其目的是要严厉抨击那种把世间与涅槃看做是两个世界的观念。在中观派看来,不能离开世间去追求超世间的涅槃,因为达到涅槃不过就是消除无明,认识诸法的本性是“空”。涅槃和世间不过就是对同一世界的不同认识状态。涅槃即是认识世间事物的本来面目。所谓“诸法实相”也就是对世间本质的认识,对世间本质的认识也就是涅槃,故说二者无分别。因此,佛教的终极目标不是在世间或人类社会之外,而是就在世间或人类社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