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具有十大名号,又称如来十号、十种通号。出自《佛说十号经》,历代祖师所阐述,皆依此经义。此十号为: 1、如来(梵Tathāgata),音译多陀阿伽陀,无有虚妄,名如来。谓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之意。如来之义有三:谓法身、报身、应身也。
2025-09-30
净土宗所依据的主要经论有《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及《往生论》,合称《三经一论》。 《阿弥陀经》。本经主要叙述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依正庄严的事相,并说明发愿往生的意义及方便,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
2025-09-29
问题:普贤菩萨的第三个行愿是「广修供养」。在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实践「广修供养」?星云大师:广修供养,就是结缘的实践。我们对待每个人,不一定要用金钱、衣物、食物,甚至用珍珠、宝贝来供养对方,而是心香一瓣。
2025-09-25
要诠释的话,我们每个众生心的内在光明,清净,无生无灭性就是佛。从凡夫到成佛,离开皈依三宝,持戒,修定,开慧觉悟外,都不可成。从理上讲,我们只要诚心说:愿我早日成佛,具足一切智,一切种智,无碍光明身。
2025-09-22
拘留孙佛,佛名号,一般指惧留孙,原始七佛之一,又作鸠楼孙佛,拘留秦,迦罗鸠餐陀等;拘留孙佛意译为所应断已断、减累、成就美妙等意,是过去七佛中的第四位,贤劫千佛中的第一位,寿命十四小劫(1675万年)。
2025-09-19
据《礼记·曲礼》所载,在商代的王室中已设“六工”,开始有“木工”一词。即“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木工是兼工雕刻的。
2025-09-18
维摩诘是居住在毗耶离城的一位在家大菩萨,相传是金粟如来的化身,自东方妙喜国化生于此,以居士身份辅助佛陀摄化群生。 维摩诘为梵文音译,意译为“净名”“无垢称”,此指维摩诘“晦迹五欲,超然无染,清名遐布”。
2025-09-17
佛教护法诸神中,以四大天王的影响最大。四大天王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他们一般供奉在大雄宝殿之前的天王殿里,中间是当来下生弥勒佛,两边是四大天王。
2025-09-16
天龙八部,为善道八部众生,又叫“龙神八部”,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众神,故又叫“八部众”,是佛教中的八类天神,亦是佛教中最为主要的八大护法神。
2025-09-15
夜叉又称药叉,即罗刹天。夜叉是佛经中守护正法的鬼族之神,勇敢善战,其首领有“夜叉八大将”、“十六大夜叉将”等。夜叉本义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迅猛、轻灵、秘密等含意。
2025-09-12
鸠摩罗什(344~413年),后秦的僧人、译经家,古西域龟兹人,最初研习小乘,后来改学大乘经论,译经重视文辞的流畅,易于理解而不失原意,译著历代流传最广,最受欢迎。
2025-09-11
鸠摩罗什又称鸠摩罗什三藏法师,简称罗什,龟兹人,出生于古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7岁时随母出家,9岁时到罽宾(今克什米尔)拜访名师,学习《阿含》等经。
2025-09-10
佛陀是神吗?佛陀是创造宇宙、创造世界和人的神吗?不是。 除了佛教,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承认或相信有一位创造宇宙、世界和人类的、至高无上的、无所不能的、永恒的神祇,唯有佛教,不承认有这样一位创世主、救世主,佛也不是创造宇宙和人类的神。
2025-09-09
释迦牟尼俗家名字叫悉达多,姓乔答摩,是古代印度西北部喜马拉雅山南麓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在生下他七天后去世,由其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抚养长大。
2025-09-08
玄奘(600一664),本姓陈,名袆,洛州缑氏(河南偃师缑氏镇)人,生于儒学家庭,排行老四。玄奘自幼聪明,据说他八岁时,父亲坐在几案边上给他讲《孝经》,讲到“曾子避席”时,玄奘忽然整理好衣服,站起身来敬立一边。父亲不明所以。
2025-09-05
玄奘对中国佛教有多重贡献,在世界文化史上享有重要地位。隋唐时期佛教诸宗初备,呈现立宗的趋势,但是各宗学说莫衷一是甚至相互矛盾,玄奘想解决这些分歧,于是西行求法,希望在印度能找到统一国内诸家异说的经典。
2025-09-04
在很多寺庙中,都设有罗汉堂、罗汉殿,里面供养着众多的面目各异的罗汉。在这些罗汉中,有一位中国的罗汉,他就是家喻户晓的济公和尚。 济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左右,卒于嘉定二年(1209)。
2025-09-03
提起“寺”字,大家首先就会想到佛教。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寺”是中国本土的名词,和佛教原本并无关系。那么“寺”究竟是什么含义?又是怎么变成佛教道场专用名词的呢?事实上,“寺”最初是指的是九个国家部门,也就是九寺。
2025-09-02
佛教经典并非是佛亲自写的,而是佛陀逝世后,佛的弟子记诵出来的。佛逝世的那一年,佛的弟子,以摩诃迦叶为首的五百人集会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将佛一生所说的言教结集起来,以传后世。当时分在王舍城外灵鹫山的窟内和窟外分别结集。
2025-09-01
求那跋摩,古印度僧人、译经师,家族世代为王,二十岁时出家、受戒,深研经律,传布教化众生,声名远播,人称三藏法师。凡受邀时即提三个条件:同信佛教、勿残杀生灵、君臣需体谅民众。南朝高僧慧观、慧聪仰慕其名,奏宋文帝迎请跋摩来华弘法。
202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