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从先秦时期起,就有许多哲人和学派思考老年现象,研究老年问题,提出了各自富有特点的老年观。例如传统儒家从社会伦理着眼,希望老年人能够成为乐观好学、养性达理、自我完善的仁者,成为年轻人的道德楷模。传统道家从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出发,要求人们达观地看待人的生命、衰老和死亡,并在此基础上修道以养天年。传统医家则从人体自身的生理角度去探索人类生命的衰老奥秘,以此来调养身体,去除疾病,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到了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又产生了一种与以往学派思想不同的佛教的老年观,从而为中国古代老年观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
佛教对老年观的认识,是从“老是一种痛苦”(老苦)这一基本判断出发的。在佛教的观念中,人生本来就是一场苦难,包含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与所爱的分离)苦、怨憎会(与所怨憎的聚会)苦、求不得(所求取的得不到)苦和五取蕴(各种烦恼)苦这八种痛苦,而老苦是其中不可避免的痛苦之一。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早在尚未成佛、还是净饭王太子的时候,有一次出城游历,见到一个年迈衰丑之人,只见他“佝偻低头,口齿疎缺,须鬓如霜,形容黑皱,唯骨与皮,无有肌肉,身体萎摧,唯仰杖力,上气苦嗽,喘息声粗,喉内吼鸣,犹如挽锯,行步不安,或倒或扶,”就问马夫说这是何人,马夫告诉他这就是老人。太子又问,那我将来老了会不会也是这样一种羸弱不堪的惨状呢?马夫回答说是的,每个人老了都会成为这个样子。于是太子再也没有出城游玩的兴致了,返回家中苦苦思索如何才能解脱这种痛苦。后来他又看到了辗转呻吟的病人,亲朋送葬的死人,饥渴困乏的农人等种种痛苦的景象,促使他放弃继承王位,离家出走修行,去追求如何解脱世界痛苦的真谛,并最终在菩提树下战胜烦恼,彻底觉悟,证成佛陀。可以说,佛教对老年观的思索和认识,正是其创教救世的初始动力之一,也是其教义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