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看来,身心的安乐与佛法的弘扬这两者是相辅相成、完全一致的,“身安则道隆”,只有身体健康了,才有能力弘扬佛法。他们把治病救人视为僧侣的一种修行方式,体现了佛教关护众生、慈悲为怀的菩萨心肠。在为众生和老人解除病苦的同时,佛教又倡导重视个人的清洁卫生,并传入了一些中国古代原本没有的清洁卫生用具和物品以及一些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例如用杨柳枝来清洁口腔和牙齿,用澡豆粉(类似现在的肥皂粉)来帮助沐浴和洗涤,用净瓶和触瓶来分别盛装饮用水和洗手水,用漉水囊来过滤水中的杂物,用香炉来驱赶蚊蝇,用拂子来掸灰除虫,用手巾、面巾、拭身巾和拭脚巾等不同的毛巾来擦拭身体的不同部位等等,这些都是符合卫生原则、有利身体健康的习惯和方法。
要而言之,佛教的老年观以人生的“老苦”为思考原点,论及了老苦的表现、老苦产生的原因和根源,以及如何从精神上(心)和肉体上(身)两个方面来解除老苦(包括病苦)的方法和途径,在弘扬佛法的同时,倡导尊敬老人、治病救人和个人卫生,从而最终使老年人达到精神解脱、身体健康、身心安乐的境界。它不仅是中国传统老年观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而且对当今社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佛教把人的生老病死看作是一种因缘相生的自然过程,主张修行要从“修心”开始,要求人们不去痴迷于物质的追求和物欲的享受,抛弃各种有害的偏见、执着和仇恨,努力去止息妄想,摆脱烦恼,放下包袱,求得内心的清净和平静,这对于当代社会的老年人静养身体、调节心理、并以此达到身心健康,是有积极和有益的作用的。养生最重要的莫过于养心,人到老年尤其如此。在这种有意识的养心过程中,人的世俗欲望受到了最大限度的制约,内心世界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和平和,长此以往,人的身心就会处于一种和谐和放松的状态,避免了焦虑和浮躁给人体造成的损害,从而使老年人心情愉悦,胸怀舒展,不焦不躁,颐养天年,并最终达到健康和长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