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帮助老人解除精神上(心)痛苦的基础上,佛教又试图为世间的老人解除生活上及身体上等各方面的问题和痛苦。佛教主张要善待老人,尊敬老人,“见凡老人当尊敬之”;要供养老人,给老人以施舍,“若施老人、孤独、病急,是大布施”。佛经中还借佛陀之口,讲了一个批评“弃老”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叫弃老国。这个国家有一条规定,即凡是一个人到了年老的时候,大家就要把他遗弃掉,把他赶出这个国家。但是其中有一位大臣非常孝顺,不忍心把他年老的父亲赶走,于是就偷偷地在家里挖了一个地下室,把他父亲藏在地下室里供养。国王在召集大臣们议事的时候,常常会碰到一些疑难不决的事情,大家都拿不出什么好的解决办法。这位大臣回到家里,就到地下室去请教他的父亲,而他父亲每次都会教给他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办法,然后第二天他再去告诉国王和其他大臣。有时候大臣还会把他父亲所说的关于三世轮回、敬信三宝、孝顺父母、乐善好施的佛理转述给国王和其他的大臣听。时间长了,大家都有些怀疑这位大臣所说的内容不像是他自己能够想出来的,国王就问这位大臣,你这些办法和说法到底是你自己的想法还是有人在背后教你?大臣不敢隐瞒,如实说了自己在地下室供养父亲,这一切都是父亲教给我的。国王听了之后,终于认识到老年人的经验、知识和智慧对国家和人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于是把大臣的父亲请来奉为国师,并废除了原来遗弃老人的规定,下令“一切国土,还听养老”,“其有不孝父母,不敬师长,当加大罪”。显然,佛教在这个故事中所提倡的养老和孝敬的观念及做法,与中国传统儒家的敬老和孝道已经是不谋而合、殊途同归了。
与老苦关系最密切的是病苦,老年人身体衰弱多病是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因此佛教在力图为人们解除老苦的同时,又注重为人们解除病苦,鼓励信徒们身体力行地开展行医治病、救死扶伤的医疗活动。佛教以救死扶伤为己任,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即是说救活一个病人是比建造一座七层高的佛塔还要大的功德。佛教又把“五明”视为佛教徒修行的必修课程,而“五明”之一的“医方明”,即为医药学方面的必备知识。佛教非常重视医药学的研究和实践,据统计,中国佛经中专门论述医药学的著作就有85部,涉及医药学内容的著作更多达370部。而中国历史上有姓名可考、有事迹记载的从事医药学活动的重要佛门弟子则多达近百位,这还不包括少林寺禅医、竹林寺女科等一些佛教医药团体和医药机构。佛教中还有一种药师佛信仰。药师佛与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并称为“横三世佛”,其中释迦牟尼佛为主佛,弥勒佛专管人的临终往生、超度亡灵,而药师佛则专管治愈疾病、安乐健康、消灾延寿。药师佛在行菩萨道时曾发下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这是说,药师佛的宏愿就是要为天下众生治愈一切疾病,解脱病患之苦,从而达到“众病悉除、身心安乐”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