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人生的痛苦(包括老苦)究竟如何才能得以解脱呢?佛教试图从身心两个方面来帮助人们(包括老人)解除痛苦,而其中最重要的则是解除精神上(心)的痛苦。在佛教看来,世界万物(万法)都是因缘相生的产物,人的生老病死也只是其中的一个自然的过程而已。一切的一切皆有其原因和缘起(因缘),而因缘又都是非真实的“无”和“空”,所以只要把这些因缘都看空也就彻底解脱痛苦了。佛教把人生概括为“十二缘起”:首先是(1)老死;这是思考问题的起点。缘何而有老死忧悲苦恼呢?那是因为有(2)生;没有生命也就没有老死了。生命需要条件,而最重要的条件是(3)有;有就是存在,就是你生命活动所具备的“业力”。生命活动缘于(4)取;取是追求和执着的意思,就是要追求各种可爱的事物并执着为我所有。取的动力是(5)爱;爱就是生命欲望,是生命活动的本源力,有生命欲望才有追求执着。爱又缘于(6)受;受是感觉,即因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感受,包括快感(乐受)、不快感(苦受)和不苦不乐感(舍受)。受又依存于(7)触;触是接触外界事物的反应,是感觉器官、外界事物和心理活动三者的会合。触又依赖于(8)六入;六入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器官(六根)的机能。六入则依存于(9)名色;名色是人的身心的全体组合,人没有统一的身心也就没有了他的六根机能。名色又依赖于(10)识;识是人的主体认识,是名色的中心,是外在事物、六根机能和内在思想的统帅。识缘于(11)行;行是以往的行为和习惯所造的“业”,现在的识(果)是由以往的行(因)造成的。行则缘于(12)无明;无明就是痴,是对真相的不认识,是对因缘的不理解,所以才会有执着和烦恼,才会有生老病死等种种痛苦。总起来说,老死只是“十二缘起”中的一个起始环节,而无明才是人生一切痛苦的终极根源。按照佛教“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的原则,从“十二缘起”倒推回去,那么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只要你真正认识到世间因缘的真相,把受污染的无明转化为清净的智慧,那么你就能进入到一个福德圆满、永恒安乐的涅槃境界,一切人世间的痛苦(包括老苦)也就全部得到解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