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宗教的中国化”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也不能只被理解成让外来的宗教成为中国宗教这样简单的问题,它含有很多的意蕴,有很大的范围,对未来的宗教发展至关重要,也是中国宗教走上现代化的契机。历史证明,中国佛教要发展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二要有自觉的政治认同,三要融入传统文化,有了这三个根本认识,佛教才能在中国得到发展,才能完成自己的身份转换。
二、怎样认识“佛教中国化”
“宗教中国化”原义就是要让外来的宗教变成我们中国人的宗教,让外来的宗教彻底为中国人民服务。中国政府提出“宗教中国化”在政治上要自觉认同,这是坚持中国化的前提,主要反映在政教关系方面;在文化上要“自觉融合”,有了文化自觉,外来的宗教就会走向了融合道路,进入新境界;在做法上要自觉适应社会,不断地调整自己,发扬“契理契机”的精神,尽可能走与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品质。中国佛教协会《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9-2023)》对政府提出的要求作了很好的说明:
本会要引领全国三大语系各民族佛教徒,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实现增强政治认同更加自觉、融入中华文化更加自觉、适应社会发展更加自觉,从而真正适应我国社会制度、社会道德和社会文化。
——增强政治认同更加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始终与党在思想上同心同德、在目标上同心同向、在行动上同心同行。
——融入中华文化更加自觉。自觉传承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在佛教思想、制度、文化、活动等方面体现中国风格,更加全面深入地融入中华文化。
——适应社会发展更加自觉。自觉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遵守和维护社会道德和公序良俗,在法律法规范围内开展宗教活动。主动服务社会,积极参与公益慈善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履行社会责任,坚决抵制违规违法宗教活动,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
“宗教中国化”是宗教发展的问题,现代中国,宗教也是组成社会的重要部分之一,宗教的发展必然会牵涉到当代中国佛教发展问题。印度佛教在一千年前就已经衰亡了,佛教在中国则有两千年的历史了,虽然佛教在中国诸宗教里是“中国化”程度较高的宗教,但是由于佛教受到中国传统社会思想文化的影响,宗族社会的传统理念使中国佛教能够保持超稳定结构,到现在中国佛教宗脉传承与寺院管理传统等还没有大的改变。另一方面佛教毕竟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其对社会起到最大影响仍然是对信徒精神信仰与心理的影响。佛教即使已拥有很高程度的中国化元素,但是在当今中国市场经济社会里面,变化进程缓慢,与正在高速发展变化的社会保持了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在二十年左右,新时代的中国佛教所要面对的,已经不再是农业文明时代的儒道文化、礼乐制度、宗法社会,也不是太虚大师所面临的现代工业文明的侵袭,而是高科技时代、互联网时代、后工业时代、全球化时代。在这个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西方文明也开始向东方文明寻求智慧启迪。佛教怎样适应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怎样回应世界文明重构的人类诉求?这些重大时代命题要求中国佛教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展开新一轮的中国化进程,让中国佛教的现代转型与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保持同步,助力中华民族早日圆成中国梦、启迪人类文明走向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