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九年正月,修撰官太学博士韦公肃上疏月:‘准礼,无忌月禁乐。今太常及教坊,以正月是国家忌月,停习郊庙享宴乐之音,中外士庶,咸能罢乐。’”可见,要祭祀人的忌辰一般为国忌行香的时间,唐代忌月一般在正月。
国忌行香最基本的要求是保持精洁,禁食酒肉,斋僧人,以荐追思之虔信。
石晋天福中,窦正固奏:“国忌行香,宰臣跪炉,百官列坐,有失严敬。”今后宰臣跪炉,百官立班,仍饭僧百人,永为定式。
后员外郎李宗讷奏请,宰臣以下行香,禁食酒肉。除了不举乐,国忌行香还要“不视事,不鞭笞”。
行香,参与者也有明确的身份要求。《唐会要》也记载国忌行香不鼓励饮酒作乐,行为要谨肃端正:“贞元五年八月敕:‘天下诸上州,并宜国忌日准式行香’。十二年五月诏:‘先圣忌辰,才经叙慰,戚里之内,固在肃恭。而乃遽从燕游,饮酒作乐,须有所征。’”
国忌行香有严格的仪式和程序,它也是斋会的一部分。义净法师的《南海寄归内法传》的《受斋仪轨》中对七世纪印度斋会进行了阐述,主要体现了斋戒并重,净人做净,观水念咒等,并无行香的记载。汉地斋会程序是逐步建立完善的,早期汉地斋会与圆仁所见也不同,敦煌斋会与汉地斋会也有各自的独立性。但是,圆仁所见斋会与敦煌斋会中均明确记载了行香的仪式。
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一中记载了开成三年(838)僧人设斋的形式,基本形式如下:
1.僧众入堂,次第列座。
2.有人行水,施主僧立于堂前。
3.一僧打槌,一僧作梵。
4.梵音之后,众共念经。
5.一僧唱常住三宝,众僧皆下床而立。
6.纲维令请益僧等入裹行香。
7.作斋文之法师,行香叹佛,即披檀越先请设斋状。
8.次读斋文,唱念释迦摩尼佛,大众同声称念。
9.此即唱礼。
10.分别应斋。
11.别在库头设南岳、天台等和尚斋。
12.库司僧二人行堂。
圆仁也记载了开元寺国忌之日的基本流程:
1.早朝,寺众僧集于寺中,列坐东北西厢里。
2.相公、将军、州府诸司至讲堂。
3.相公、将军等分列入,会于堂中门,就座,礼佛。
4.东西两门列数十位僧,擎莲花等,一僧打磬,敬礼常住三宝。
5.将军取香器,州府取香盏,东西各行。
6.相公东去,同声颂如来妙色身等二行颂,行香毕,返其途。
7.将军向西行香,同东仪式。
8.相公将军共坐本座,擎香行时,香炉双坐。
9.一僧读咒愿毕,唱礼师颂天龙八部等颂。
10.敬礼常住三宝,相公等共礼佛,三四遍唱了。
11.相公将军等至堂后大殿吃饭。僧廊下吃饭。
上述国忌日,寺庙的开资由相公等人负责。国忌行香所用物资很多是官方提供,“诸寺行香设斋当寺。李德裕宰相及敕使行香,是大唐玄宗皇帝忌日,总用官物设斋,当寺内道场三教谈论。”
国忌行香中,最后环节是参与者一同茹素,纲维要陪着斋主或官府人员进膳,地点多在寺院,一般不设歌舞。
今年庆阳节,宜准例,中书、门下等,并于慈恩寺设斋,行香后,以素食合宴,仍别赐钱三百贯文,委度支给付。令京兆府量事陈设,不用追集坊市歌舞。
按,《唐会要》记载:“五年四月,中书门下奏请以六月一日为庆阳节,休假三日,著于令式。某天下州府,每年常设降诞节斋,行香后,便令为素食宴乐,惟许饮酒及用脯酿等。京城内,宰臣与百官就诣大寺,共设僧一千人斋,仍望田里借教坊乐官,充行香庆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