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介绍《佛说受十善戒经》,出自乾隆大乘律部·第1088部,是一部佛教经典。其中佛陀开示贪图淫欲的人有十种过患。哪十种呢?为大家摘录如下:原文:淫有十过患。
2025-08-01
居士修行的 “开门七件事”老百姓早起开门有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讲的是人们每天辛苦劳碌无非为了这些日常所需然而完成生存所需并不能万事大吉我们都处在生命的轮回里想要减轻烦恼、消除违缘增长福报、获得更长久的安乐有必要每天做好下面这七件事居士修行的
2025-08-01
在寺院过堂都会看到,吃饭前大众要唱《供养偈》,奉请十方诸佛菩萨临斋,然后会有一位师父拿着小刀和小手,从供台上取少量饭粒放到斋堂门口的小台上,这个仪轨是做何用的呢?过斋时为何要给众生出食?其实这是过堂时施食仪轨,叫出生食,也就是施给众生食。
2025-08-01
在《杂阿含经》卷43(第1169经)中,佛陀教导比丘说:“若有比丘、比丘尼,眼色识因缘生,若欲、若贪、若昵、若念、若决定着处,于彼诸心善自防护。所以者何?此等皆是恐畏之道,有碍、有难,此恶人所依,非善人所依,是故应自防护。
2025-07-31
《绿皮书》是部由彼得·法拉利执导的影片,改编真实事件。绿皮书,作为影片的核心元素,实际上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本专为黑人旅行者编写的指南,标注了他们可以在哪些餐馆、旅店安全停留,是一本黑人“安全”出行手册,是绿色通道行驶书。
2025-07-31
我始终相信,真正的爱如同甘露,当它充盈内心,便会自然流淌,滋润他人的生命。真正的爱如同光,那些曾被温柔以待的瞬间,终将成为温暖世界的火种。 我素来不喜零食,觉得其中的添加剂有损健康。
2025-07-31
对于“修行”两个字的解释,《佛学常见词汇》里是这么说的:“依佛法的路线去行持实践。”有了可依的佛法路线再去行持实践才能如理对上正轨。
2025-07-31
《佛说观无量寿经》中说“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十力即十种拯救众生的智力。力即是不为他所破坏,具有决定的功能。
2025-07-31
闲师慧语人生最好的状态:求缺不求满,福不享尽,留三分给儿孙;功不可贪尽,让出三分给别人;利不可占尽,舍出三分给他人;我有十分用七分,留下三分给子孙,若把十分都占尽,后代子孙不如人,人生哪能都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2025-07-31
近期受一位善友的强烈推荐,再次拜读了大师的《影尘回忆录》,初读不知此中义,再读已成此中人,大师的一生时刻都在叩醒蒙尘已久的自心。《影尘回忆录》之开弓无回头箭倓虚大师祖辈留下的遗训:敬以处事,诚以待人。
2025-07-31
人心如同容器,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总会积累一些垃圾。那些过往的怨气、放不下的执念、忘不了的伤痛,如同发酵的垃圾,散发着阵阵臭味,腐蚀着自己的灵魂。大脑如同硬盘,负面记忆就像碎片文件,只有进行定期清理,才能使得幸福程序得以正常运行。
2025-07-31
佛教历史长卷里,有一位高僧为了探寻佛法真谛,孤身踏上了漫漫的西行长路。他便是伟大的玄奘大师一位集佛经翻译家、卓越旅行家与深邃思想家于一身的僧人。唐朝初年,时局尚不稳定,朝廷严禁私人越境。玄奘大师请命西行并未获恩准,但大师毅然选择潜行出境。
2025-07-31
这里讲的“回向”不再是只停留在将功德回向于某人得某利益,而是根据经典来展开并重新认识理解,它的来源得自于《华严经·回向品》。在此经典里针对回向的内容整整用了十一个篇章来阐述,而正是它的大篇幅说明了其义深广。
2025-07-31
送峰师归普陀鳌江潮送孤云远,杖笠斜分烟霏。十年行脚证菩提。拈花辞故郡,踏浪返莲墀。莫道袈裟隔尘浪,袈裟自映虹霓。雪泥鸿迹本如偈。他朝白华社,一笑落梅衣。学僧感悟:词三首步韵答玄之师踏碎云山三万座,归来满袖烟霏。松枝钓月蓦然提。
2025-07-31
尚书莫将居士,大随元静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少虚。其祖上世住豫章分宁。后因外出做官,移居西蜀。 莫尚书曾礼谒大随南堂元静禅师,咨决心要。
2025-07-31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一共分上、中、下三部,每部四卷,一共十二卷。此次研读的是上部第一卷,序钞叙缘发起。序钞分两卷,这两卷分为“通叙撰述缘起”、“统括诸篇大纲”。
2025-07-31
天有不测风云。舟山瞬息万变,时而天朗气清,时而浓雾弥漫,时而风雨大作,时而又云销雨霁。这变幻莫测的天气,似乎也在演绎一场场无常与虚幻,如同那凡愚的妄想,在有无之间不断纠缠。
2025-07-31
修行须带三分病。病是修行的助缘,不是修行的敌人。生病就是参禅,没有必要害怕病。佛陀也会生病,更何况凡夫。生病是对人的一种警示,让我们知道人生无常,提醒我们要珍惜光阴,把握自己。借病修行,借痛觉心。对修行人来说,疾病是恩赐,而不是惩罚。
2025-07-30
可以,只是注意: 1、中途如果间断,念补阙真言三遍,后续继续时,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 2、公共场合诵经,以不妨碍他人为宜,可以轻微默念,戴口罩念经,有利于声音不扩散,动嘴时不奇怪,做好防护
2025-07-30
若见大柱,当愿众生,离我诤心,无有忿恨“忿”即忿怒,“恨”即怨恨,是随烦恼中的两种烦恼。忿:即对不顺自心之对境,引生气怒之情,而发为暴恶之行动离我诤心 无有忿恨,称为忿。忿由嗔而生,刚烈而强猛,然无余势,非长久持续者。
2025-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