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师慧语人生最好的状态:求缺不求满,福不享尽,留三分给儿孙;功不可贪尽,让出三分给别人;利不可占尽,舍出三分给他人;我有十分用七分,留下三分给子孙,若把十分都占尽,后代子孙不如人,人生哪能都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2025-07-31
近期受一位善友的强烈推荐,再次拜读了大师的《影尘回忆录》,初读不知此中义,再读已成此中人,大师的一生时刻都在叩醒蒙尘已久的自心。《影尘回忆录》之开弓无回头箭倓虚大师祖辈留下的遗训:敬以处事,诚以待人。
2025-07-31
佛教历史长卷里,有一位高僧为了探寻佛法真谛,孤身踏上了漫漫的西行长路。他便是伟大的玄奘大师一位集佛经翻译家、卓越旅行家与深邃思想家于一身的僧人。唐朝初年,时局尚不稳定,朝廷严禁私人越境。玄奘大师请命西行并未获恩准,但大师毅然选择潜行出境。
2025-07-31
这里讲的“回向”不再是只停留在将功德回向于某人得某利益,而是根据经典来展开并重新认识理解,它的来源得自于《华严经·回向品》。在此经典里针对回向的内容整整用了十一个篇章来阐述,而正是它的大篇幅说明了其义深广。
2025-07-31
送峰师归普陀鳌江潮送孤云远,杖笠斜分烟霏。十年行脚证菩提。拈花辞故郡,踏浪返莲墀。莫道袈裟隔尘浪,袈裟自映虹霓。雪泥鸿迹本如偈。他朝白华社,一笑落梅衣。学僧感悟:词三首步韵答玄之师踏碎云山三万座,归来满袖烟霏。松枝钓月蓦然提。
2025-07-31
尚书莫将居士,大随元静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少虚。其祖上世住豫章分宁。后因外出做官,移居西蜀。 莫尚书曾礼谒大随南堂元静禅师,咨决心要。
2025-07-31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一共分上、中、下三部,每部四卷,一共十二卷。此次研读的是上部第一卷,序钞叙缘发起。序钞分两卷,这两卷分为“通叙撰述缘起”、“统括诸篇大纲”。
2025-07-31
天有不测风云。舟山瞬息万变,时而天朗气清,时而浓雾弥漫,时而风雨大作,时而又云销雨霁。这变幻莫测的天气,似乎也在演绎一场场无常与虚幻,如同那凡愚的妄想,在有无之间不断纠缠。
2025-07-31
修行须带三分病。病是修行的助缘,不是修行的敌人。生病就是参禅,没有必要害怕病。佛陀也会生病,更何况凡夫。生病是对人的一种警示,让我们知道人生无常,提醒我们要珍惜光阴,把握自己。借病修行,借痛觉心。对修行人来说,疾病是恩赐,而不是惩罚。
2025-07-30
可以,只是注意: 1、中途如果间断,念补阙真言三遍,后续继续时,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 2、公共场合诵经,以不妨碍他人为宜,可以轻微默念,戴口罩念经,有利于声音不扩散,动嘴时不奇怪,做好防护
2025-07-30
若见大柱,当愿众生,离我诤心,无有忿恨“忿”即忿怒,“恨”即怨恨,是随烦恼中的两种烦恼。忿:即对不顺自心之对境,引生气怒之情,而发为暴恶之行动离我诤心 无有忿恨,称为忿。忿由嗔而生,刚烈而强猛,然无余势,非长久持续者。
2025-07-17
在中国当代佛教的发展中,禅思想的发展占有显要地位,而在各种禅思想的发展中,生活禅又最为引人注目。笔者认为,生活禅也确实是佛教中目前最值得大力倡导的一种理念。笔者借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机会,简要谈谈对生活禅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2025-07-17
很多学佛的人,想通过参禅的方法冲破凡圣关,了脱生死累,转凡成圣,成为无挂无碍的见道人,证得自由自在的大解脱。但是对于参禅怎样用心、怎样体会、怎样实践、怎样参究、怎样受用,如此等等,想在佛经祖语里去找现成的答案是很难的。
2025-07-17
明明感觉“有我”,为什么佛教却说“无我”?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无我”“我空”“万法皆空”等种种说法,实际上,佛教所说的“无我”包括了“人无我”与“法无我”两重含义,对应的也就是“人我空”与“法我空”。
2025-07-11
在学修佛法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一种说法:修行就是要把我们的这一颗心修好了。的确,按照佛教所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世出世间的一切诸法莫不是由我们的心造作而有的。
2025-07-11
我们凡夫的心理,对于声色货利,种种符合自己心意的外境,都有贪求之心,而且总是觉得越多越好,没有厌足的时候。
2025-07-11
我们似乎总在追求美好的,由此而排斥那些不好的。可似乎永远也摆脱不了“不好”的到来。为什么呢?古人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025-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