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位茶商因生意受挫而终日焦虑,总想着“要是当初没做这个决定就好了”、“为什么别人能顺风顺水”,便去拜访禅师求解脱。禅师正在庭院扫地,见他来,便邀他一同清扫。
2025-09-17
居士受戒关于缦衣的问题今天说说关于缦衣的事情,具体分为以下几点:1、受五戒能否搭缦衣?2、居士缦衣是否有条相?3、出家沙弥应着缦衣?4、菩萨戒、五戒缦衣是否一样?受五戒能否搭缦衣大陆统一认为五戒应搭衣,但部分法师说受菩萨戒才能搭衣
2025-09-17
学佛证道之人,第一要必须真为了断生死而学,第二必须具足刚硬风骨,第三还要具备真知灼见。如果没有真正为了断生死之心念,就算你有志气力量,只能成为世间豪杰,绝对不能成为出世圣贤。
2025-09-16
第十一条:佛堂中央,不得站立或礼拜佛堂中央位置,是主持礼拜位置,一般人请勿站立或礼拜。很多人在佛堂拜佛,都喜站跪在中央礼拜,殊不知已犯礼仪,因一寺主持,需德高才优者,方能当之,佛堂中位为尊。礼拜占主僧之位,为我慢失敬,其罪非轻。
2025-09-12
第二十一条:师父用物,不得用师父之座位、床,及师父之衣、物,不得坐用。第二十二条:随侍师父之礼师若坐,应当在旁站立,若不命坐,不可坐。站立时,不得靠壁斜立,对师父不敬。
2025-09-11
第三十一条:有人礼佛,勿从前面过在佛堂内,见有人跪地礼拜佛菩萨时,勿从前面经过。我们凡人是无福消受人家之礼拜的,他在拜佛,你从前面经过,不是等于在拜你吗?这点礼节,有很多人都会疏忽的。
2025-09-10
第四十一条:受戒弟子不得学习外道学术凡是一个受过戒的弟子,才算正式佛教徒,而皈依三宝,只是信徒而已,而非教徒。戒律上规定:不得学习命相、风水、天文、地理、符法、问神、舞蹈、歌唱、卜封等术,违者既犯戒律,得负因果的。
2025-09-09
《佛说盂兰盆经》序 分整部经文可以分为三部分,即说法缘起(序分)、说法内容(正宗分),以及诵持功德(流通分)。其中,序分部分讲述了目连尊者证得六通,欲报母恩却不得。
2025-09-08
第一条:寺庙内的一针一线,不得取用若受师父馈赠物品,得捐款于功德箱内。
2025-09-05
口过是最易犯的过失,若因一念瞋心而恶口伤人,将自招无量苦报。因此唯有知因识果、善护口业,方能离苦得乐。若能清净口业,或进一步以柔软语、赞叹语,常说利益大众之语,则有无量功德,果报无边。
2025-09-03
一念三千,无论生起什么样的念头,都会在虚空法界流转,形成复杂的念波效应。所以说我们强调和谐,导人向善,自然也包含了心念之力。
2025-09-02
称名(三遍)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忏悔(三遍)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在佛前求忏悔。皈依(三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2025-09-01
造像的功德有一个《造像功德经》只说是一般的世间因果得到的好处《法华经》提的不同你造像功德一定能成佛例如我们同学在墙壁报上画个佛像都是成佛的因,一定能成佛听到这部经的名字,将来都能成佛!在《造像功德经》有十一种功德一者,你要造像
2025-08-29
七月是孝亲月农历七月十五日,在佛教中是一个重大节日。寺庙,总要举行“盂兰盆会”。据盂兰盆经载,目犍连尝于此日供养十方众僧,以此广大功德,救拔其母脱离饿鬼道。后世遂有于佛欢喜之日,以饭食等供养十方众僧之举,其功德广大,令七世父母等皆得解脱。
2025-08-28
七月是吉祥月“七”,在中国的数字当中,是一个奇数:七巧、七星、七彩、七律;基督教也有“七天创造宇宙”之说,甚至七天一周,每周日要上教堂做礼拜一次;在佛教里则有禅七、净七
2025-08-27
神通,又作神通力、神力、通力、通等。即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不可思议之作用。共有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等五神通,加漏尽通,共为六神通(六通)。
2025-08-26
为什么我们每天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念了之后还要回向因为念这个名号之后我们就能帮上老祖先的忙了作为子孙,就可以成为“香火”了就能光宗耀祖就能够超度祖先、拯救祖先这三部经,是佛弟子必读的经典!拯救祖先是从恩情上来说的,为什么能拯救?是因为有能力。
2025-08-25
有人问我说短期出家,你有什么看法?佛教本来没有一个短期出家的。出家就出家,然后出不成,因缘不成熟,乃至说一日一夜。有人说一日一夜啊,那我就出家一日一夜。他说乃至一日一夜出家的功德无量殊胜,那我就跑到庙里去,计划三天四天还俗,没有这样做法的。
2025-08-22
想要圆满“供养”佛菩萨,请具备这三个点!1供养从字面上来讲,可以解释为“供给资养”的意思。2“供养”和“布施”虽然说都有“给予”的意思,但一般将饮食财物等,供给佛法僧三宝,以及父母师长者,用“供养”一词较为贴切。
2025-08-21
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过陷入执着无法自拔,或是被情绪风暴裹挟而失去方向的经历,这些困扰在佛教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烦恼”。
202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