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佛学常识

禅的原始含义

禅的原始含义

禅,本是梵文“禅那”(Dhyāna)的简称,鸠摩罗什意译作“思维修”,即运用思维活动的修持;玄奘意译为“静虑”,即宁静安详地深思。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译法。
6月08日 22:03
结夏安居期间大众如何护持僧团

结夏安居期间大众如何护持僧团

结夏安居期间,最殊胜的供养就是四事供养。丛林四事供养,分别指衣服、饮食、卧具、医药。
6月07日 23:11
中国的结夏安居

中国的结夏安居

中国安居制度虽承袭于印度,但并非完全沿用,而有部分变通之处。古德按气候及风俗民情的实际状况而定,一般以每年的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期,而此时期正值中国的夏季,故称夏安居。
6月06日 22:03
为什么要安居

为什么要安居

佛世时,弟子略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常随弟子,或因本身还无法独立,必须时常跟随佛陀学习;二是菩萨弟子,自己修学有成,能够住持一方,弘扬佛法,但仍须不断上求佛道,因此需要参加夏安居,随佛陀共住三个月,听闻佛陀说法,与同参道侣互相切磋,交换修行心得。
6月05日 20:51
什么是结夏安居

什么是结夏安居

在佛陀的故乡印度,夏季雨期达三个月之久,为防雨季时间比丘外出可能会踩杀地面之虫类及草树之新芽,佛陀规定此三个月中,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处,并致力修行,此为安居。
6月05日 00:44
家长应该如何教导孩子?

家长应该如何教导孩子?

​倘自幼任性而惯。且无论无天姿无善教。即有天姿有善教,亦只成得个文字工人,儒门败类而已。世有才高北斗,学富五车,而其所作所为,皆仗此聪明,以毒害生灵,毁灭道义者。其原皆由初无家教以为之肇也。
6月01日 22:56
六一儿童节到了,大家来认识几位佛教著名的小朋友

六一儿童节到了,大家来认识几位佛教著名的小朋友

释迦牟尼佛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他的父亲名叫净饭,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非常英明仁慈,母亲摩耶夫人,是拘利国的公主,为人十分贤慧。
6月01日 00:38
葱蒜韭菜都是植物,为什么佛弟子不吃呢?

葱蒜韭菜都是植物,为什么佛弟子不吃呢?

所谓素食,不仅仅是不吃肉而已,而且连葱、洋葱、韭菜、大蒜和蒜头也不吃。为什么呢?
5月31日 03:10
习近平: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习近平: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习近平: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5月30日 11:32
佛教中的三身佛、三世佛、三尊佛、三圣佛…都是哪尊佛?

佛教中的三身佛、三世佛、三尊佛、三圣佛…都是哪尊佛?

大乘佛教认为,每位佛身边都会有大量菩萨胁侍,以便于度化众生。因此在造像时,都会在佛像两边设置两位菩萨胁侍,庄严道场,并起到表法与护法。
5月29日 23:08
佛教与外道的区别

佛教与外道的区别

当我们明白了内道(佛教)与外道的道理上的区别之后,我们又怎么来分别二者呢?这里,可以通过指出内道与外道两方的因果来作为二者的界限。
5月28日 22:10
何为“五蕴皆空”

何为“五蕴皆空”

吾人的身体,可以分为精神与物质两大部份。此两大部份,又皆可以再分析为若干小部份,以明心身皆由积集而来,所谓之:因缘假和合,无有实法可得,俾行者对于空无我义,能得到深切的了解。
5月25日 23:28
如何去除心中的不安?

如何去除心中的不安?

很多人的紧张不安,多半是庸人自扰、自寻烦恼。凡是心不安的时候,应该先去了解心为什么不安?找到原因后,便会发现很多的烦恼,其实都是不必要的。
5月25日 01:40
什么是公案?

什么是公案?

禅宗的修行废除了繁琐的仪式,“运水搬柴,无非妙道”,强调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禅师们在修行过程中发展了一种极具启发性的参禅方式——公案。
5月23日 21:36
“功德”与“福报”一样吗?

“功德”与“福报”一样吗?

“福报”可以解释为善行和善愿所感招的善果。持戒、放生、布施、诵经、念佛都能感招相应的善果。“善果”指人世间的长寿、富贵、名望、地位、人缘好、聪明智慧、相貌端正等。总之,世间的金钱、财富、地位、权势都属于福报。
5月22日 22:59
“掉悔”是什么意思?

“掉悔”是什么意思?

掉是坐立不安,心口不能专一,六根不能收摄一处,终日随情放荡,纵意嬉戏。悔,则是懊悔、悔恨的意思,比如人后悔已经做了的事情。
5月21日 23:28
满足什么样的条件才可以称为善知识?

满足什么样的条件才可以称为善知识?

善士即善友的异名,亲近善士就是通常所说的亲近善知识。圆满的善友,必须具足八种功德。如《瑜伽师地论》二十五卷说
5月18日 20:50
笑口常开的他,到底是弥勒菩萨,还是弥勒佛

笑口常开的他,到底是弥勒菩萨,还是弥勒佛

合十对佛教徒言,是最熟悉不过的招呼方式,合十的动作,不仅可以达到收摄内心的作用,也给人一种谦和的印象,是佛教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礼节之一。
5月17日 23:03
古印度最后的佛教王国

古印度最后的佛教王国

王朝更替、盛衰荣辱,在历史的车轮中是每个朝代都逃脱不了的命运,它体现出滚滚红尘中无常是世间最真实的写照。
5月17日 02:02
进入寺院为什么不能踩门槛?

进入寺院为什么不能踩门槛?

我们入寺参访总能听到以上善意的提醒,如果慌忙之下不小心踩到了门槛,或许会心生不安,生怕自己做了错事,受到佛菩萨的惩罚。
5月16日 00:30
1234...下页尾页 30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佛教故事
更多
各地寺院
更多

精彩推荐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