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缘起论认为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的因果定律,称之为「 缘起 」。
2025-07-11
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和年代,现在很难考定。最初传入时,不过在少数人中奉行,未必为上层官府和史官之流所注意。
2025-07-11
问密宗是否吸收了许多婆罗门教的内容和形式?答是的。从历史来看,佛教最初是反对婆罗门的教义和祭祀仪式的。佛教一度在孔雀王朝成为国教,大行其道,但不久即随王朝的更易而遭到排斥,其后虽得到某些地方王朝的护持,但一般说来是不断受到种种障难的。
2025-06-26
现在很多学佛人容易遇到诸多逆缘,特别对于在家居士而言,要处理好工作和学佛的关系,实属不易。一方面,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复杂,清净心难得;另一方面,工作中需要应酬的事情多,五戒十善难持。
2025-06-12
一般人觉得拜佛就是“磕头”,其实拜佛和一般的“磕头”是有差别的,佛教徒行礼时要先内心平静,立于佛前,然后双手合十下跪,在下跪的同时将右手掌心向下按在蒲团正中的位置,左手压在左上方。
2025-06-09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馁(něi),寡欲则刚。【原注】须把心头打叠干净,浑如楼阁在空中,何等潇洒自在。
2025-05-13
人要平平安安一辈子还真不容易的。我们修行了,纵使遇到挫折也应当坚持。因为修行方向不会错的,挫折是自己的业力,不能因为自己的业力影响我们的大方向。那些老和尚们经历那么多挫折,最后还是证明他的信仰是对的,他的修行是有成果的,他是可以坐脱立亡的。
2025-04-27
问:当时南方佛教的情况怎样?答:关于当时南方佛教情况,缺乏资料。可以知道的是:由于阿育王派到南印度去传教的是大众部僧众,所以大众部学说在南方盛行而为兴起于南方的达罗维荼民族所接受。
2025-04-24
问:关于阿育王时代举行的第三次结集的情况可否再谈一些?答:关于第三次结集的经过,我在前面谈到佛教经籍时,已经讲过了。根据南方佛教记载,阿育王大弘佛教之事,就在结集之后。
2025-04-21
五、天台学之述要天台学之大略已如上述,现在把天台宗的几个重要点再略为叙述:天台所判的五时八教等,现在觉得不十分重要,而考察天台学对于佛法最重要的几个贡献,是一心三观、十法界、六即、性具。(一)一心三观一心三观前面已经略为说过。
2025-04-11
问 阿育王弘扬佛教在学术文化上起了一些什么影响?答 当时佛教的传播对亚洲各国以及东方和古希腊、叙利亚、埃及等国家的文化交流,起了深远巨大的作用。
2025-04-09
第二节 实相禅布为天台教(四)四、天台学之演变天台学之成立,归功智者大师,但是智者大师的学说,统统是由章安尊者记录而成。他的著述,向称三大部为根本教典,就是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此外还有五小部及禅波罗蜜、六妙门等。
2025-04-07
乙、智者之完成说到智者大师,他是天台宗第三代的祖师,天台宗学到了智者大师才成立。他的历史,如史传中说。兹将他的思想学说和建立天台学的几个重要意义一说。智者大师建立教观的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上是最伟大的了,他以八教五时等来判释释尊的一代教法。
2025-04-04
2025-04-03
对我们每个人的老祖先而言,如果他还没有大智慧,也会因为世间的孩子幸福、发财、升官,而觉得有荣耀感。只是这种荣耀感对正接受着轮回之苦的他而言,并没有什么用处。
2025-03-31
三、天台学之成立甲、慧文慧思之创发天台学胚胎于慧文禅师,长养于慧思禅师,至智者大师集其大成,而判释佛陀一代时教。慧文禅师本来是修禅定的,故向称为禅师。
2025-03-31
今讲贤首学与天台学,分为五节。一、天台学之根据天台宗根据的经论,以法华经为最要,故有称天台宗为法华宗者。然此宗实不完全依据法华。何以故?譬如天台初祖慧文禅师,他最初引为证明的是大智度论与中观论,而鲜有称其以法华为宗者。
2025-03-28
今讲贤首学与天台学,分为五节。先讲叙论又为三。一、贤首学与天台学名义之审定贤首学与天台学之名义,须先为审定。贤首二字,为华严宗第三代法藏大师受于皇帝之赐号,但贤首学乃代表华严宗学以言,以华严宗由此师成立,所以即用此师的赐号为宗名,曰贤首宗。
2025-03-24
;问:什么叫做法师?答:法师本是一种学位的称号,要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才能称法师,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称的。还有较高的学位,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
2025-02-24
问:声闻乘为什么要求出家?答:根据声闻乘教法,在家修行障碍多,心意难以专纯,只能在理论上断除见惑证得初果,至多断除欲界思惑证得三果,不能证得涅槃。出家生活自由无累,容易集注精力从事于无我无欲的修养,所以要证得阿罗汉果,非出家人做不到。
202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