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谓的贪欲是什么呢?贪欲的对象啊,可以贪欲自己,也可以贪欲他人,也可以贪欲财富,也可以贪欲权力,也可以贪欲名声。总而言之,贪欲的对象是内在的我,和外在的实物等一切皆可,总而言之呢可爱的对象产生兴趣,产生强烈的兴趣,那就叫做贪欲。
2025-09-15
 
				修行是一个过程,意思是,通过修正言行意,符合特定风格的生活方式。以期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修行,即一刻接一刻的觉察情感、思想、言语、行动、念头。有人说:真正的修行就是一个道理:断恶修善、成就太上圣道。其实修行不应该有什么善恶之分。
2025-09-15
 
				在家佛弟子之间互称为师兄,没有师弟、师姐一说,原因有三:一、是代表男女平等,人人都有佛性,佛性平等。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初成正觉,所证悟到的宇宙人生的实相、奥秘。
2025-09-15
 
				天龙八部,为善道八部众生,又叫“龙神八部”,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众神,故又叫“八部众”,是佛教中的八类天神,亦是佛教中最为主要的八大护法神。
2025-09-15
 
				有人以财产为靠山,有人以权势为靠山,有人以名人为靠山,有人以某种观念、理想、信仰或力量作为最大的救济或最后的归宿,其实这些都无法让人获得解脱。 只要有所期待、寄望或依赖,就会被那些期待、寄望与依赖所捆绑,而不得解脱。
2025-09-15
 
				“大褂”又称为长衫,是我国僧尼们的主要服装之一。
2025-09-12
 
				夜叉又称药叉,即罗刹天。夜叉是佛经中守护正法的鬼族之神,勇敢善战,其首领有“夜叉八大将”、“十六大夜叉将”等。夜叉本义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迅猛、轻灵、秘密等含意。
2025-09-12
 
				有的人贪习重,有的人嗔习重,有的人则是疑习重或慢心重。因为他就是那样的性格,所以自然而然就会有那样的习气。 虽然,习性不容易马上改掉,但还是要练习着改。习性重的人,烦恼也会相对重。
2025-09-12
 
				“比丘”这一称谓,是指在寺院出家并已受具足戒的男子。通常说,比丘在出家前先皈依佛教,对佛法有一定的认知后,然后依从师父出家,修学佛法。在年满20岁之后,由寺院出证明去戒场受三坛大戒,然后才能成为正式的比丘。
2025-09-11
 
				中国的服装一直都是随着朝代的变迁而变化,到了民国年间,我国民间的服饰,逐渐地趋于简便适用,但是佛教僧尼们的服装,还是那么宽松长大、动作不便,因此,有一部分出家人,决定对佛教的服装进行改革。
2025-09-11
 
				鸠摩罗什(344~413年),后秦的僧人、译经家,古西域龟兹人,最初研习小乘,后来改学大乘经论,译经重视文辞的流畅,易于理解而不失原意,译著历代流传最广,最受欢迎。
2025-09-11
 
				人都有烦恼,当成为习惯后,烦恼的感觉就渐渐不存在了,徒留下烦恼的现象,这就是习气。 例如视钱如命的人,对钱的饥渴感觉就是烦恼。如果他经常如此,别人也都知道他贪财,而他心里也没有因此起烦恼,这时就已经是贪的习气,而不是贪的烦恼。
2025-09-11
 
				改变习气要从哪里着手呢? 要从生活的小枝小节上开始消解。所以我常提醒弟子们说,吃饭要有吃饭的威仪,走路要有走路的威仪,不论行住坐卧都要有威仪。
2025-09-10
 
				二谛的“谛”字是真实的意思,从法性理体边说的叫真谛,从缘起现象边说的叫世俗谛。从俗谛说事物是有,就真谛说诸法是空,所以真俗二谛也叫空有二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叫诸法实相,这就是此宗的中心思想。
2025-09-10
 
				食物在没献给佛僧的时候,勿得先食。所以在家人在庙上吃东西,必须要等到供过佛,出家人也来吃了,大家一起吃才可以。不可以在出家人还没吃之前,你先吃,这是不可以的;不只是供佛,供养三宝,都是要这样。
2025-09-10
 
				鸠摩罗什又称鸠摩罗什三藏法师,简称罗什,龟兹人,出生于古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7岁时随母出家,9岁时到罽宾(今克什米尔)拜访名师,学习《阿含》等经。
2025-09-10
 
				佛陀是神吗?佛陀是创造宇宙、创造世界和人的神吗?不是。 除了佛教,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承认或相信有一位创造宇宙、世界和人类的、至高无上的、无所不能的、永恒的神祇,唯有佛教,不承认有这样一位创世主、救世主,佛也不是创造宇宙和人类的神。
2025-09-09
 
				佛教出家人的服饰与世俗的服装有着很明显的区别,它的形成,除了宗教上的原因,还有历史、地域、民族、风俗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2025-09-09
 
				有的人穷到一无所有,还是过得很快乐。反正什么都没有,要也要不到,就干脆什么都不想了。 但是很多人一直不满足现况,不断争取他想要的东西,人与人之间因此就产生了矛盾、冲突。 在这种情形下,想要活得快乐,是相当不容易的事。
2025-09-09
 
				“无我”是一种智慧的境界,就是内心证得诸法空性,无有颠倒、无有挂碍、无有恐怖。经过有序的修行,依师、闻思、戒定,最终就能证得这种智慧。 无我,不是说“没有我”,不等于不存在,而是去除了内心对“我”的执著,把“我”这个妄想破除了。
2025-09-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