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每天忙于世俗应酬而没时间学佛,另一种干脆就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世俗责任,只管自己念佛诵经。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作为在家居士来说,不应将学佛和世俗生活对立起来,也不应为了学佛而放弃世俗的责任。
2025-08-01
家庭是我们一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从出生到婚嫁,“家”是生命的延续,是个人身心调和、价值观念养成的基础,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也是国家安定的主要力量。中国提倡“五伦”、“十义”,家庭关系即占半数以上。
2025-08-01
养育孩子不是为了满足家长的期望,也不是为了完成什么任务,而是为了亲身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并完善自我生命的成长,学会付出和去爱,和孩子在一起,感受爱在生命间流动,互相陪伴,以生命滋养生命。
2025-08-01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许多事业从开始到结局,终免不了受到种种障碍,学佛修行也是如此。修学佛法,求证至高无上的阿耨多三藐三菩提,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达到的。
2025-08-01
倘自幼任性而惯。且无论无天姿无善教。即有天姿有善教,亦只成得个文字工人,儒门败类而已。世有才高北斗,学富五车,而其所作所为,皆仗此聪明,以毒害生灵,毁灭道义者。其原皆由初无家教以为之肇也。文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2025-07-31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随缘吧”的无奈,面对一些不可抗拒或对结果无所谓的事情,“随缘”就成为一种安慰。
2025-07-31
我们经常听到:“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2025-07-31
我们要对治烦恼时,可以有两种选择:第一个: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第二个: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第一,我们一般对治烦恼是用枝末,烦恼很重,我就抗拒它,“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
2025-07-22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家”为父母、夫妻、儿女团集之所。尚未出家以前的佛弟子身处尘俗,名为“在家”,这也就难免需要应对和处理许多家庭事务,更有家人需要去照拂和迁就。说起来,家是一个枷锁,多少男女因为贪爱系缚于家,不得解脱。
2025-07-22
中国古代从先秦时期起,就有许多哲人和学派思考老年现象,研究老年问题,提出了各自富有特点的老年观。例如传统儒家从社会伦理着眼,希望老年人能够成为乐观好学、养性达理、自我完善的仁者,成为年轻人的道德楷模。
2025-07-21
现如今的佩戴习惯是男戴观音女戴佛。身为女子,世事烦扰,难免愁肠百结,佛的宽容大度静默正可化解种种愁绪。因此女子佩戴佛,可促使自己平心静气,豁达心胸,静观世事起伏,笑看风起云涌。 观音是中国数千年慈善与救赎的化身,是真善美的代名词。
2025-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