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印禅师与苏东坡同游灵隐寺,来到观音菩萨的像前,佛印禅师合掌礼拜。忽然,苏东坡问了一个问题,“人人皆念观世音菩萨,为何他的手上也和我们一样,挂着一串念珠?观世音菩萨念谁?”佛印禅师:“念观世音菩萨。
2025-10-24
有一次,一位容貌、形色绝妙的天界众生,到祇树给孤独园问佛陀说:“什么东西火烧不掉?风吹不散?即使大地全毁了,也不会流散?连专门抢夺别人财物的恶王与盗贼,也抢不走? 哪种宝藏始终不会亡失?”佛陀回答说:“福分是火烧不掉,风也吹不散
2025-10-24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师因战事而滞留宁波七塔寺。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来拜访。他看到弘一法师吃饭时,只有一道咸菜。夏丏尊不忍地问:“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回答道。吃完饭后,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
2025-10-23
佛在舍卫国,当时如来降服了持邪见的外道六师,以及教化了跟随他们修行的弟子们,彻底破除了这些外道。五百位尼乾派的弟子生起这样的想法说,我们这些弟子众人,都破落分散光了。不如点火烧掉身体,结束后进入后世。就积聚柴草,想要烧掉身体。
2025-10-23
很多人认为我执是一个很不好的概念,但我执在“社会学”上又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无我的发心,一个人能否掌握权力就取决于他的我执重不重。社会学最核心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经济基础,第二是价值观。
2025-10-23
有好多天,一休和尚独坐参禅,默然不语。师父看出其中玄机,微笑着领他走出寺门。寺外,一片大好的春光。放眼望去,天地间弥漫着清新的空气,半绿的草芽,斜飞的小鸟,动情的小河……一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偷窥师父,师父正在安祥打坐于半山坡上。
2025-10-22
伽弥尼出家不久,有一天,他向佛陀提出一个问题:“佛陀!我觉得各种宗教都有祈祷天神,求生天国的方法,佛陀为什么不说呢?佛陀如果也能够开示这个法门,那就更好了。
2025-10-22
有一次,佛陀在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舍卫城里有一位婆罗门居士,他所钟爱的独子死了,使他深受打击,因而丢下工作,茶不思饭不想,常常到他儿子的坟前思念悲泣,几乎就要崩溃了。
2025-10-21
唐代时,有参学禅法的僧人不远千里,来到河北赵州观音院(今柏林禅寺)。早饭后,他来到赵州禅师身前,向他请教,“禅师,我刚刚开始寺院生活,请您指导我什么是禅?”赵州问:“你吃粥了吗?”僧人答:“吃粥了。
2025-10-21
管好自己就是管好世界——《洞见宇宙的奥秘》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人生无常,修行就应该舍弃家庭、放下一切吗?不是。重要的不在修行本身,而在修行的目的与方式。人就应该过人的生活,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两者双运。
2025-10-16
有一次,佛陀住在摩揭陀国王舍城郊外的一处山中,脚被飞来的碎石片刺伤流血,引起生理上极大的疼痛。但佛陀心中持续保持正知正念,默默地承受身体的痛苦,不起烦恼。有一次,佛陀游化到恒河下游北岸的跋耆国,住在设首婆罗山一处有野鹿出没的树林中。
2025-10-15
材料:板栗、大白菜、姜片、酱油、盐、糖步骤:板栗煮熟。白菜炒软,加入板栗、姜片和调料,加水焖煮。
2025-10-15
唐代,严阳尊者问赵州禅师:“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大意是:在禅修的道路上,我抛弃了一切,下一步怎么做?赵州禅师答:“放下吧。
2025-10-15
有一次,尊者阿难从禅修中起来,去见佛陀报告他的心得:“世尊!我刚才在禅修中这样想:如果能有善知识的引导,解脱涅槃的修行,就完成一半了!” 佛陀指正尊者阿难说:“不要这么说,阿难!为什么呢?因为有善知识的引导,必能圆满完成清净的修行。
2025-10-14
有一次,尊者弥迦奢罗问佛陀: “世尊!怎样才是独住?怎样又是有同伴同住?”佛陀回答说: “弥迦奢罗!当眼等六根,认识了色等六境时,如果因合意、可爱、愉悦而诱发了欲爱,以致对境界喜悦、赞美而念恋不忘,这就是生起爱染心了。
2025-10-14
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走到一处浅滩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师兄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师弟继续前进。
2025-10-11
材料:面筋块、番茄、香菇、毛豆、番茄酱、姜片、酱油、糖步骤:面筋焯水,番茄炒软出汁,下番茄酱、姜片炒香,下面筋、香菇、毛豆
2025-10-11
有一信士请示无德禅师道:“禅师!我学禅多年,但仍不能开悟。尤其对经典上所说的地狱与天堂深深怀疑。除人间外,哪里会有什么天堂地狱呢?”无德禅师并没有立刻回答他的问题,只叫信士去河边提一桶水来。
2025-10-10
过去,释迦牟尼佛在波罗奈国仙人鹿野苑,刚度化了五比丘不久。当时的波罗奈国,有一位名叫夜输的贵族子弟,颜貌端正,举世无双,家产丰饶,富裕多宝。有一天,他在禅坐时,悟到诸法无常,世间没有永远不变的人、事、物。
2025-10-10
清朝顺治皇帝特诏迎玉琳国师入宫,请示佛法。顺治皇帝问道:“楞严经中,有所谓七处征心,求证心在何处。请问心在七处,还是不在七处?”玉琳国师答:“觅心了不可得。
2025-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