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

中华网佛学综合 2025-02-04 00:00:01

来看云谷禅师怎么回答的。

原文: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孟子没说错,你理解错了。我们刚才讲了,孟子的话,好多人都理解错了,包括儒学、阳明心学、道德经、佛法……都错解了。我们也以为学佛好像求个心安,但佛陀告诉我们,求男得男,求子得子,求富贵得富贵,求大涅盘得大涅盘,是可以的;不是说你不行,但是问题是,你必须是佛心,我以佛心证于究竟才可以。


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一切福田,各种的福报,就像你种地,你地里全是种的福报,而不是种的冤亲债主。方寸就是心,方寸之间,寸心就是心,一切福田不离你的心。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一切福田从心上求,改命从心上改。


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云谷禅师解释了孟子的话,向内求,求在我,道德仁义、功名富贵,内外双得。道德仁义是内,功名富贵是外,这是方便说,道德仁义、功名富贵都是心,都是内,没有什么心之外的东西啊。从身来讲,好像功名富贵在身外,这是方便说。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若不反躬内省,你不格物致知,你不向心求,你不致良知,你不去除妄念,不去人欲存天理;你向外求,不管求功名、求学业、求富贵、求爱情、求长寿、求所有的……这叫向外驰求。


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 你求吧,能不能求到看你命里有没有。因为我们现在不懂嘛,我们会认为那个人成功,是抓住了机会;那个人成功,是因为学历高;那个人成功,是因为人脉广;那个人成功,是因为思辨、他的意识好……;这都是表象。真正的这些人成功共同的一个:就是他命里有。但你不懂这个,所以你去学他,模仿他,跟随他,但你成不了他,因为他是命里有。所以如果你想内外双得,你必须反躬内省,向内求。

原文: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


云谷禅师问袁了凡:你的命,孔先生是怎么说的?


原文:余以实告。


袁了凡就告诉云谷禅师他的命数。

原文: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因为算命,主要就三件大事,第一考不中科第,他考不中进士,他只是个秀才命,秀才最后被供入国子监,然后再出贡,可以做一个县令,这是第一个,他考不中科第;第二惜无子,袁了凡无后;第三个不长寿,只能活53岁;就这三个。现在针对这三个,云谷禅师就问他两个,你觉得你该考中进士吗?你觉得你该有后代吗?

原文: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袁了凡的回答,余追省良久,他很认真的在自我反省。曰:“不应也”,我不应该。我不应该考中科第,我也不应该有后代,为什么呢?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袁了凡是这么讲的。


这一段话,我相信很多不信命的人是不认可的。比如说很多高中生、很多大学生,是不认可的。我能不能考上,取决于我学习好不好,跟我有没有福报有什么关系呢?但是,有没有福报才是你能不能考上、有功名、有富贵的根本。

往期回顾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一)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五)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六)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七)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八)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九)

  责任编辑:勉淳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