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喜赞叹是佛教的主要修行法门之一。随喜赞叹,当你看到或者听到别人作善行培福时,自己的内心,也能随之发出赞叹。当然,随喜赞叹不仅是内心中的一种境界,更重要的是去行动。也就是别人做善行,你跟他一起去做,助他一臂之力来成就这件善行。
2025-10-30
甚至,我们从佛陀,再说到凡夫众生。根据《大乘起信论》说,我们的心,它的本体、相状、作用,广大无限,所以称为体大、相大、用大。心的「体大」,大如虚空,甚至比虚空还要大,所以佛经裡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2025-10-29
唯识宗的基本思想,可以用“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句话来概括。在一般人的认识中,认为人对事物的了知共有六识,也即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2025-10-28
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称“菩提心”,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2025-10-24
虚空,在佛教中是指一切万物本体不存在,但能感觉到。就像本来只是反射的蓝天,我们认为是实有一样。因为任何物体都是由许多的微尘组成,就像原子,一直往下分……到极小微尘……再分就没了,虽然心里想可以无限分下去,但物质最终就不能再分了。
2025-10-23
果报的还一个特点‘正报’。正报是什么意思?打个比方,你种一颗黑豆种子,你最终,无论这个条件是怎么去和合,怎么去具足,最终得的是黑豆,黑豆这个果,所以这叫正报。杀生重,杀生业多的人,他往往是被杀回来,以生命来偿还旧债。
2025-10-16
目前在这个世界上,佛教至少有四种不同的存在形式,正是这样才让我们眼花缭乱,搞不清楚哪个才是真正的佛教。
2025-10-15
善士问: 初学佛者看什么书?请教尊敬的法师,初学佛者应先从什么书开始学习?请推荐几本可以吗?宏海法师答: 阿弥陀佛!初学佛者的的确确应该把基础打扎实一些,就是全面的,然后比较立体的、和以有一点点贯通能力的去了解
2025-09-30
农历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弥陀佛的诞日,一般寺院在阿弥陀佛诞日的前后七天,往往举行“弥陀佛七”法会,一方面庆祝阿弥陀佛的诞辰,另一方面更期望在七天之内能够精进勇猛,达到一心不乱地念佛,以达到克期取证的效果。
2025-09-28
嗔是怒、生气,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又作嗔怒、嗔恚等。《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
2025-09-26
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就是十八界。由于六根对六尘,中间产生认识来了别境界,如眼根为能发,眼识为所发,色尘为助发。眼根如是,余根也是一样。每一根的根、境、识,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发生作用。“界”的意思是各成界限。
2025-09-25
六根加六尘,合称为十二处。“处”是出生之义,由六根、六尘,产生了六识。
2025-09-24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而生的见、闻、嗅、味、觉、思的了别作用。
2025-09-23
六根接触到的六种外境,又叫六尘,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是污染的意思,是说这六种外境能污染人们清净的心灵。
2025-09-22
六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是能够生长的意思。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
2025-09-19
菩提,是梵语bodhi的音译。在早期佛教的经典中,译作「觉」、「智」、「知」、「道」。可见,「菩提」的概念,也可以用单个汉字来指称断除一切烦恼,而成就的涅槃智慧。
2025-09-18
三学是指学佛者所修持的戒学、定学、慧学,它包括了佛教的全部内容。 戒学,即为出家四众和居士制定的所有戒律仪规。 定学,即修定,是指通过精神集中、观察特定对象而获得悟解义理或功德的一种思维修习活动。
2025-09-17
佛教的化世功能,就是以佛法来净化人间,提升人品,使得众生,既得现世利益,也得后世安乐。如何达成其目的?便是依照佛陀所说的教法去实践、去修行。 佛教基础的修行方法,不出福业、定业、慧业。福业是指布施与持戒,定业是指禅定,慧业是指智慧。
2025-09-16
所谓的贪欲是什么呢?贪欲的对象啊,可以贪欲自己,也可以贪欲他人,也可以贪欲财富,也可以贪欲权力,也可以贪欲名声。总而言之,贪欲的对象是内在的我,和外在的实物等一切皆可,总而言之呢可爱的对象产生兴趣,产生强烈的兴趣,那就叫做贪欲。
2025-09-15
修行是一个过程,意思是,通过修正言行意,符合特定风格的生活方式。以期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修行,即一刻接一刻的觉察情感、思想、言语、行动、念头。有人说:真正的修行就是一个道理:断恶修善、成就太上圣道。其实修行不应该有什么善恶之分。
202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