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化世功能,就是以佛法来净化人间,提升人品,使得众生,既得现世利益,也得后世安乐。如何达成其目的?便是依照佛陀所说的教法去实践、去修行。 佛教基础的修行方法,不出福业、定业、慧业。福业是指布施与持戒,定业是指禅定,慧业是指智慧。
2025-09-16
所谓的贪欲是什么呢?贪欲的对象啊,可以贪欲自己,也可以贪欲他人,也可以贪欲财富,也可以贪欲权力,也可以贪欲名声。总而言之,贪欲的对象是内在的我,和外在的实物等一切皆可,总而言之呢可爱的对象产生兴趣,产生强烈的兴趣,那就叫做贪欲。
2025-09-15
修行是一个过程,意思是,通过修正言行意,符合特定风格的生活方式。以期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修行,即一刻接一刻的觉察情感、思想、言语、行动、念头。有人说:真正的修行就是一个道理:断恶修善、成就太上圣道。其实修行不应该有什么善恶之分。
2025-09-15
“比丘”这一称谓,是指在寺院出家并已受具足戒的男子。通常说,比丘在出家前先皈依佛教,对佛法有一定的认知后,然后依从师父出家,修学佛法。在年满20岁之后,由寺院出证明去戒场受三坛大戒,然后才能成为正式的比丘。
2025-09-11
二谛的“谛”字是真实的意思,从法性理体边说的叫真谛,从缘起现象边说的叫世俗谛。从俗谛说事物是有,就真谛说诸法是空,所以真俗二谛也叫空有二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叫诸法实相,这就是此宗的中心思想。
2025-09-10
“无我”是一种智慧的境界,就是内心证得诸法空性,无有颠倒、无有挂碍、无有恐怖。经过有序的修行,依师、闻思、戒定,最终就能证得这种智慧。 无我,不是说“没有我”,不等于不存在,而是去除了内心对“我”的执著,把“我”这个妄想破除了。
2025-09-08
涅槃只能被亲身作证的圣人们完全理解。尚未证悟涅槃的人们至少应当知道它的三个特点。涅槃是常,即“不生、不长的非缘生法”,不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是无条件的存在。[2] 涅槃是乐,即由于此处无诸苦。
2025-09-05
无我,梵语(Anātman),即世界上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独立个体,所谓的“我”只不过是一个相续不断的五蕴聚集体。佛教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住、独立、自在、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
2025-09-05
涅槃是梵语,正音为波利匿缚男,旧云涅槃,今顺古亦云涅槃。又名泥洹,或云涅槃那,皆音之讹略,或楚夏不同。旧译为灭度,或云寂灭、无为、解脱、安乐、不生不灭等,名虽异其义则同。今单举灭度和寂灭二义释之:灭度,即“灭”除烦恼,“度”脱生死的意思。
2025-09-04
依自性涅槃只有一种。依分别的根据则成两种:有余涅槃界与无余涅槃界。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种:空、无相与无愿。涅槃是一个不能再分解的究竟法。它是完全出世间的,而只有一个自性,那就是完全超越有为世间的无为不死界。
2025-09-02
涅槃《涅槃无名论》中的记载如下:“无名曰:夫至人空洞无象,而万物无非我造。会万物以成己者,其唯圣人乎!何则? 非理不圣,非圣不理,理而为圣者,圣人不异理也。故天帝曰:般若当于何求?善吉曰:般若不可于色中求,亦不离于色中求。
2025-09-01
涅槃,佛教用语,读作:niè pán。
2025-08-29
三十三观音之一,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中的龙身。佛经把一昼夜分为六时:晨朝、日中、日没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为夜三时。
2025-08-28
佛教将佛教徒按他们的身份分为七个类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七众弟子。佛教的七众弟子分别是:(1)比丘,指在寺院出家并已受大具足戒的男子(俗称和尚)。(2)比丘尼,指在寺院出家并已受具足戒的女子(俗称尼姑)。
2025-08-27
“沙门”,是古印度出家修行者的通称,意译为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佛教的出家人通常称为“释子沙门”,以区别其他出家修行者。沙门可分为四种:胜道沙门、示道沙门、命道沙门和污道沙门。
2025-08-26
优婆塞和优婆夷分别是指什么?优婆塞和优婆夷是佛教的四众弟子之一,就是在家学佛的男、女居士。在家人信仰佛教,愿意成为正式的在家佛教徒也要经过一定手续,其基本条件是受持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2025-08-25
五戒、八戒、具足戒是佛教针对在家、出家不同修行层次的弟子制定的基本日常行为规范。什么是五戒、八戒、具足戒?佛教的五戒、十善介绍 五戒,是对在家信徒提出受持的五种规范,也称为“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五戒的内容分别是: (1)不杀生。
2025-08-22
无常与无我的观点与意义佛说世界的存在形式 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论是精神还是形体都不会永恒存在,他们都会经历一个从产生到灭亡的过程。无常与无我的观点与意义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无常”一词出自《杂阿含经》。
2025-08-21
佛教的智慧是什么意思? 智慧,梵语“般若”,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佛教谓超越世俗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也是抉择善恶、决断行为的能力。有了智慧,遇事就知道如何决断、选择。
2025-08-21
五戒是指哪五戒?五戒的内容五戒,是对在家信徒提出受持的五种规范,也称为“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五戒的内容分别是:(1)不杀生 狭义指不伤害人命,广义指不杀害包括禽、兽、虫、鱼等一切生命。
202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