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佛的人都听过这样一则与苏东坡有关的公案,当时苏轼住在江北瓜州,有一日参究佛法有所体悟,当下作了一首赞佛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2025-08-06
佛教里的“劫”,来源于梵语Kalap,其实是古印度的一个时间单位。在佛经中,讲述的一些典故,其时间跨度超乎了普通人的认知,无法用年月日来表示,所以就用了“劫”这个时间单位。
2025-08-01
皈依三宝很多人在接触佛法的时候经常会听到,某某皈依了,某某受戒了。
2025-08-01
五蕴之色蕴上一期讲堂我们大致学习了《大乘五蕴论》的论题、大意,包括译者、作者。接下来,我们正式进入论文,学习五蕴之色蕴中的四大种。如薄伽梵略说五蕴:一者、色蕴,二者、受蕴,三者、想蕴,四者、行蕴,五者、识蕴。
2025-08-01
农历七月已至,在民间,农历七月常被称为“鬼月”,但是在佛教中的七月却是孝亲报恩、祈福修善的“吉祥月”、“孝亲月”、“报恩月”。农历的七月三十是地藏王菩萨圣诞。
2025-08-01
我们信仰佛教,皈依三宝。但三宝是什么?又应该怎样皈依三宝?皈依三宝有何意义?有何功德?三宝,即指佛、法、僧三种。宝,是譬喻,譬喻世间上的财宝,可以满足人生活物质的需要,以喻佛、法、僧三者,能够提供人的精神食粮,使人身心健康。
2025-08-01
佛陀临入涅槃时,阿难尊者曾代表大众向佛陀请示四个问题,其中提到一个问题:“佛陀住世时,佛陀的言教大家易生信解,佛陀涅槃以后,经典的结集如何才能使人起信呢?”佛陀说:“在一切经典的经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
2025-08-01
《佛教常识答问》是由赵朴初先生编写的一本佛教知识手册,以问答的形式阐述佛教基本知识,是学佛者了解佛教历史源流、基本教义的好教材。赵朴初,曾任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
2025-08-01
在寺院里,我们常听到有人互道“六时吉祥,法喜充满”“随喜赞叹”“愿福慧双增”......为什么是“六时”而不是“十二时辰”?“法喜”和“快乐”是一样的吗?一文带你揭秘佛弟子常用的祝福语!六 时 吉 祥《吉祥偈》云:“愿昼吉祥夜吉祥
2025-08-01
华严法会|华严三圣是哪三位很多朋友来到灵隐寺,出于对佛法的恭敬,都会逐个殿堂进行参拜,并且一直坚持到处于寺院中轴线上最高处的华严殿。
2025-08-01
佛法的精义甚深难知,不是言语可以说出来的。但他的义理虽然深妙,却又在吾人日用寻常之中,并非离掉吾人日用寻常另外有所谓佛理佛法。
2025-08-01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佛教常用经典之一,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唐玄奘法师译,知仁笔受,共一卷,是般若经类的精要之作。由于经文短小精粹,便于持诵,甚为流行。
2025-07-31
当我们明白了内道(佛教)与外道的道理上的区别之后,我们又怎么来分别二者呢?这里,可以通过指出内道与外道两方的因果来作为二者的界限。
2025-07-31
波罗提木叉,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翻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
2025-07-31
问:学佛为什么要皈依、要受五戒,皈依多久后可以受五戒?皈依三宝是指誓愿皈敬、依靠佛法僧三宝的意思,不皈依不算是佛弟子,所以皈依是学佛的开始。受五戒是在家出家学佛的基础要求,是进一步修行提高的基础。
2025-07-31
三途,是指畜生、饿鬼、地狱三道。众生作坏事,就会堕入这三途,受苦的果报。地狱是火途,饿鬼是刀途,畜生是血途。八难,又称为八无暇,是指八种没有机会听闻佛法的障难。
2025-07-31
不少人都曾读过被誉为“经中之王”的《妙法莲华经》,经题中的“莲华”二字,作为比喻,似乎不难理解;可是对“妙法”就不甚明白了:佛教中的“法”,是一般世俗的法律、法则,还是方法、办法?这“法”又何以称“妙”呢?妙是最胜不可思议的意思
2025-07-31
释迦牟尼俗家名字叫悉达多,姓乔答摩,是古代印度西北部喜马拉雅山南麓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在生下他七天后去世,由其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抚养长大。
2025-07-21
五乘教法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释迦牟尼佛为教化众生,依众生根机不同,将佛法分为五种佛法,依此五乘教法而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度至涅槃彼岸。 人乘: 人以三皈五戒为乘,得以出离三途四趣而生人道。
2025-07-21
佛是“觉悟者”的意思。在梵文中,“佛”是“佛陀”(Buddha)的音译,意指“觉悟之人”。佛陀释迦牟尼原是印度的太子,经过长期的修行和冥想,最终在菩提树下觉悟,获得了无上正等正觉。佛教教义中的核心理念就是“觉悟”。
2025-07-21